从荒山荒田到现在的白茶扶贫基地,从老村部天穿地漏的危房到崭新的石霞茶叶加工厂,村级集体经济由弱变强,白茶产业让小池镇石霞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眼下正是白茶采摘的季节,位于石霞村大山深处的近千亩白茶基地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从3月23号以来,平均每天都有几十名石霞本地的采茶女在山上采摘新鲜的白茶嫩叶,丰收的喜悦挂在每一个石霞人的脸上。而在山下的加工厂里,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赶进度,为了确保茶叶的品质,采摘下来的鲜叶会在第一时间送到厂房内,经过萎调、软化、理条、烘干、提香等一系列严格的流程,当天就能产出成品。用石霞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张世跃的一句话来说,这白茶,石霞人盼了多年,道出了石霞人的苦和累,也寄托了父老乡亲的殷切期望。石霞是典型的山区村,虽然海拔不高,但山地面积达到16000余亩,而且地处低纬度地区,常年云雾缭绕,独特的气候环境极其适合发展白茶产业。但在2016年之前,这里只有1700亩传统绿茶种植区,虽然面积不小,但这些区域都是由各家各户分散种植管理,没有形成产业化的体系与规模,在这个名茶遍地的时代,难以在市场上找到应有的立足之地。 2016年,借助招商引资的机遇,一家来自浙江安吉的企业看中了石霞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环境,决定在这里投资发展白茶种植产业。白茶口感纯正,味道鲜美,茶多酚含量丰富,营养价值以及经济价值都比传统的绿茶高。觉察到这个商机之后,村两委积极主动与浙商沟通接洽,多次到浙江安吉进行实地调研,终于在2017年将合作社建立了起来,并取名为“群益”,意为“群众受益”。
在合作社的推动之下,全村将原有的荒山荒地流转到村集体,通过发展白茶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从2017年6月村合作社白茶基地正式开工,到2018年12月500亩白茶种植山场以及由老村部改造而成的茶叶加工厂正式启用,原本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的石霞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据村两委负责人介绍,2016年之前,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只有两万元。这部分收入全部来源于当地的一个小水电站以及一部分山场的租金费用。集体经济弱,老百姓自然也富不起来。全村贫困户达到200多户,涉及人口近700人。而白茶产业发展起来的这几年里,村里的收入大大增长,仅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就达到29.8万元,2020年预计能突破40万元。
有了这样好的基础,很多原来的贫困群众纷纷都参与到白茶种植、加工的全流程中来,白天在山上摘茶、晚上在厂里制茶,大家在家门口干活既能赚钱又能顾家。
茶厂工人何爱红告诉记者,“我们早上八点上山采茶,到下午五点半下山,合作社给我们八十块钱一天的工资,我们又能带娃,又能挣到工资,是非常好的一个就业机会。”
“以前我们在家里没什么事干,只是种种菜园、洗洗衣服、做做家务,这两年村里办了这个茶厂,我们在这里做茶叶,师傅们还教我们学技术、做茶叶,生活越来越好,一年还能够挣到几千块钱。”茶厂工人何三荣说。
在白茶产业的带动之下,石霞村村民近两年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的收入达到70余万元、年务工总收入近100万元。基地建成共带动了120户贫困户,21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1500元。与此同时,村里还依托浙江安吉的外部渠道以及技术优势,定期组织一些茶叶加工专家来村里进行指导,手把手教授他们最新的制茶工艺,引进最新的茶叶生产线,预计今年的白茶可达400斤,绿茶干茶一万斤。从此,石霞人也有了新奔头,石霞村也将以白茶为主导产业,搭乘扶贫快车,向着经济强村的目标迈进。小池镇石霞村党总支书记罗本和说:“白茶产业现已是我村的支柱产业,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并带动贫困户走上脱贫的道路。下一步我们将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将白茶产业做大做强,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我们有信心在三年内将我们的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到100万元。”
(融媒记者吴光磊)
新闻推荐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日前在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要促进新车销售,推动有关地方放宽或取消限购措施,不断完善用车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