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重建“解封”后的“心理边界”

来源:四川工人日报 2020-04-10 10:18   https://www.yybnet.net/

案例:

4月8日零时起,武汉解除了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封城”76天后,武汉与外界的通道重新开启。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进展,但输入性和无症状感染者风险,仍提醒我们疫情防控还未到可以放松之时。相关部门日前明确,一些地区将很可能较长时间处于疫情防控状态。

上述现实,决定了我们在继续关注疫情的同时,也得直面常态性的疫情防控可能给社会行为规范、社交距离乃至社会心态带来微妙变化。比如,据媒体报道,4月4日从上海站始发的G7060次列车上,有乘客因为脱口罩吃饭引起了其他乘客不满,引发双方发生冲突。另外,一些地方近日接连发生因戴不戴口罩、扫不扫健康码而引起的矛盾事件。这些疫情下的社会现象,为观察疫情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影响,提供了现实案例。

分析:

心理边界也被称作“个人边界”,通过这个边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和被允许的行为,以及当别人越界的时候,自己该如何回应。疫情是对社会的全方位考验,自然也包括社交规范、行为模式等。在热衷于聚会的美国,目前也开始流行“保持社交距离”的做法。如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排队,也开始注意距离。对我们来说,也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亲密”关系的界定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行为习惯。这次疫情发生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再次出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还未适应分餐制的社会来说,普及公筷、公勺与其说是一种就餐礼仪的改变,不如说是一种社会观念的更新。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疫情的特殊性,讨论疫情下的公共社交规范,可能不完全适用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群己权界”。美国作家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就有过这样的论断:大规模的传染性流行病不仅是一个医学事件,而且被当作是一个文学事件,一个道德事件。我们或可将之理解为,传染性疫情也可能引发道德危机。

正常的社交距离在疫情防控时期可能面临挑战,一些看似正常的行为可能被视为是“不道德”的,如高铁进食引发的争议。再比如,疫情可能加剧群体心理的“敏感化”,容易催生非理性过激反应甚至是歧视。像个别地方对于疫情重点地区人员予以标签化对待,甚至严重到恐慌程度,这是非理性的,也不啻为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这也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这是疫情防控期间被广泛宣介的理念。但落到现实中,它需要体现在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应该清醒的是,保持必要的社交距离,并不等于冷落、冷漠和互相排斥。相反,面对传染性疫情,最需要的是社会各个单元、个体的互相配合、包容与合力应对。任何“以邻为壑”的做法都将放大疫情带来的伤害。

新闻推荐

探访绥芬河方舱医院可提供至少600张床位

扫码观看视频4月9日,《紧急呼叫》探访位于黑龙江省绥芬河市边境合作区的方舱医院建设地点。疫情持续蔓延,中俄绥芬...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重建“解封”后的“心理边界”)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