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婧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输入性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风险,提醒我们疫情防控还未到真正可以放松之时。日前就有相关部门明确指出,一些地区将很可能较长时间处于疫情防控状态。疫情还将持续多久,谁都给不出确切的答案,我们直面常态化的疫情防控,社会行为规范、社交距离,乃至社会心态都会发生微妙变化,如何更好的进行健康心态的建设和管理,值得我们深思。
4月8日0时,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对外交通有序恢复,武汉正式“解封”。这座被“束住手脚”的城市,终于可以自由呼吸,拥抱春日,这应该是值得大家倍感欢欣的事情,但解封不到24小时,一些不理解、不接受的负面声音呼之欲出。
一则报道称,几个月没上班的湖北一家五口持健康码去广东佛山务工,到达后自觉居家隔离,却被邻居举报,社区人员坚持要将一家人送到指定酒店隔离,费用自理,甚至叫来了民警。无论一家五口怎么解释,社区人员都不为所动:你是湖北过来的,别人害怕,所以你要么走,要么自费隔离。网上还流出湖北产的水果不能吃等传言,尽管专家辟谣“湖北橙子没毒”,但依旧抵不住传言的散播和人们的盲目从信。
其实,在湖北解封后,尤其是武汉解封后,人们流露出或多或少的防范心理,这可以理解,也是人之常情。但我们还是应该尽量保持客观而理性的认知,和一种换位的理解和包容。在湖北解封后,钟南山院士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估计国内疫情不会出现第二波高峰”“在中国群防群控基础上,新增病例可能就局限在很小的人群中。我不相信在我们这么强有力的措施下,会出现大的爆发。”面对一切未知,我们确实应该选择崇尚科学,相信权威。
事实证明,我们可以解封一座城市,但解禁人心,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这是疫情期间被广泛宣介的理念,简单八个字,含义却耐人寻味。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我们要学会自我保护,人与人之间要保持必要的“社交距离”,但这并不等于冷漠、冷落,甚至猜忌、排斥。纵观此次全国范围的抗疫,最需要的就是社会各个单元、个体的互相配合、包容与合力应对,而不是因为过度的“敏感化”,导致同胞之间的离间,甚至是歧视。
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更需要我们健康心态的常态化建设,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省,经历了这次疫情,是不是有了应对疫情的一份清醒?是不是具备了直面疫情的心理调适能力?经历过疫情的你我,应该认识到科学认知的重要性,应该懂得自我保护的“时”和“度”,应该学会在乐观的心态中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易,并且坚定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以客观理智的意识来支配正确积极的行为。
新闻推荐
□宋扬父亲性子倔,他想干的事,我们劝阻不了。父亲是小城扫广场的环卫工人,每次我们让他戴上口罩再出门,他都断然拒绝,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