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报记者 徐敏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乌拉圭著名记者、作家。他是拉丁美洲家喻户晓的国民作家,作品被誉为“拉丁美洲的声音”。其主要代表作《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是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影响力的著作,在中国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过。加莱亚诺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充满政治热情,游历世界,流亡西班牙,青年时期还曾采访过中国末代皇帝溥仪。
今年4月13日,是加莱亚诺去世五周年纪念日。读者不妨跟着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加莱亚诺传》一书,了解一下南美洲的这名生命曾经无比热烈的作家。
充满热情的青年记者
1950年7月16日,乌拉圭国家足球队在巴西世界锦标赛决赛中以2:1战胜了东道主,获得了冠军。在此之前,这个国家一度沉沦在世界的巨变中,而足球的战绩似乎又让它重新复兴。
这一年,出生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的著名作家、记者爱德华多·加莱亚诺10岁。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这段时间里,加莱亚诺经常和他的朋友们在蒙得维的亚的老街道上踢球,听别人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结束的。虽然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上层社会家庭,但加莱亚诺却是早熟的,这个踢球的男孩少年时期就用他探寻世界的特殊视角去发现事实,发现二战后拉丁美洲的境地。初中二年级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学习过了”,加莱亚诺说。15岁那年,加莱亚诺开始成为一名新闻记者。
加莱亚诺的记者生涯从在乌拉圭社会党周刊《太阳报》上创作漫画开始,之后逐渐转向写作之路。“关于戏剧、工会新闻、政治等,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所写的东西越厚颜,你便觉得越兴奋。”加莱亚诺曾经坦言。这名青年——或者说少年对政治充满着高昂的热情,对未知永恒充满着寻觅的兴趣。在乌拉圭和世界政局多变的年代中,蒙得维的亚咖啡馆中的讨论也热烈地进行着:西班牙内战、寻求自由与尊严的新拉丁美洲是讨论的热点。加莱亚诺也是加入讨论的年轻人,和很多新闻工作者一样,他关注着国外发生的一切。
伴随着动荡不安的战斗、阅读和工作,加莱亚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逐渐成长。出于热情和爱,他投身到狂热的政治活动中,从擅长的政治和文学角度谈论乌拉圭或者国外的政客和作家,这让他在人群中闪闪发光。“他是一个容易着魔的人”,童年时期的朋友这样回忆他。“激情与探索的爆炸性组合总是存在在他的生活中,就像是指引他前进的光亮。”传记中写道。
20岁左右时,加莱亚诺加入了著名的《前进》周刊,在这里他与拉美世界、作家、历史、革命思潮接触和碰撞,用文字开辟属于自己的道路。“有的作家选择背过身去,遁入书斋,在文字里构建一个虚幻的平行世界,有的作家则选择像堂吉诃德那样披挂上马,游走四方,直面苦难,用文字挑战并试图改变这个世界。加莱亚诺无疑属于后一种。”加莱亚诺作品的翻译者张伟劼这样评价他。
1964年,在中国与百姓对话
这名青年记者对动荡中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他有游历世界的冲动。令很多中国读者感到意外的是,加莱亚诺第一次离开南美洲远行就来到了距离乌拉圭极为遥远的中国。那一年是1964年。
来到中国后,加莱亚诺没有跟随导游预设的采访路线,而是选择他真正想要对话的人来做访谈。“他赞成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始终保持批判姿态,敢于揭露革命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说出自己反教条主义的观点。”张伟劼在《加莱亚诺传》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加莱亚诺和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基层干部和政府官员交谈,记录着他所看到的真实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加莱亚诺还在北京采访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后来他在《镜子》一书中写下了采访经历:“他的穿着和其他所有人一样,一件蓝色制服,纽扣直扣到脖子,破旧的衬衫袖口从制服袖子中探出头来。他在北京植物园修剪树木花草,以此为生。”
《镜子》是加莱亚诺的历史故事集,共收录了500多个历史故事,其中有20个和中国有关。显然他对中国历史的细节并不太了解,故事中有不少疏漏。他写中国公主把蚕种私传古代于阗,把于阗国王的名字写成玄奘。他还把黄河长江搞混了:“1980年,黄河里尚有400头河豚。到了2004年,仅剩一头。它没活多久。”这段话应该说的是生活在长江流域的白鳍豚。
在南美洲,波涛汹涌的时代浪潮紧密影响着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加莱亚诺传》中记载,在充满革命热情的拉丁美洲,偏居一隅的乌拉圭也热血沸腾。尤其是《前进》周刊,是西语世界中报道拉丁美洲资讯、传播拉美本土思想、探讨拉丁美洲革命未来可能性的重要阵地。在这一时期,存在一个拉丁美洲知识分子共同体,其中还包括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政局变动冲击着知识分子,加莱亚诺也被迫开始了一段长达8年的西班牙流亡生涯。
在艰难的流亡岁月中,加莱亚诺一边谋求工作维持生活,一边继续写作。他不遗余力地和当地的新闻行业以及文学界的人士取得联系和交往,保持着对乌拉圭以及拉丁美洲局势的关注。这一时期他还完成了一部很有意思的文学作品——《灼热的石头》。这是一本儿童读物,以隐喻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流亡故事,其实就是他本人的故事。在西班牙流亡的第七年,加莱亚诺还经历了一次心肌梗死,这次劫后余生让他的身体开始变得羸弱。
庆幸的是,1984年,流亡作家终于回到了祖国。
他“切开了拉丁美洲的血管”
在2009年4月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已故前总统查韦斯赠给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当作礼物——这本书就是加莱亚诺用西班牙文写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尽管加莱亚诺有记者、社会活动家以及作家等多种身份,对于多数读者来说更关心的是他的写作,而他最重要的著作就是《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这本著作写的是整个拉丁美洲的被殖民史和血泪史,不仅有血泪控诉的激情,还有细节惊人的铺陈。如作者所说,是用“爱情小说和海盗小说的方式谈论政治”,是一本有态度的社会科学类普及读本。“为了完成这本书,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来学习经济和历史,这是一项艰难困苦的研究任务,然而我认为是必须要去做的。”他说。
所以我们从书中能看到这样的叙述:“从发现拉美这片神奇的土地伊始,贪婪的冒险者对这片土地最直接的掠夺就是抢占黄金和白银。也是因为无数的金矿和银矿被发现,吸引了更多的冒险者和殖民者过来。”“即使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留下足迹,那些最基础的矿产——石油、铜矿、锌矿等等,还是支撑现代国家发展的命根。拉美地下丰富的矿产资源被发现,被探测,又吸引了无数贪婪的资本和资本家……从殖民制度到强大的跨国公司,形式变了,但拉丁美洲富饶的矿藏被掠夺的事实却从未改变过。”最后,他引用了拉丁美洲的革命者西蒙·玻利瓦尔的预言:“我们永远不会幸福,永远不会!”
这本书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成为贴在他身上的最明显的标签,以至于他自己不愿意再谈论这本书。“让这本书待在考古博物馆,跟那些埃及木乃伊在一块儿,这对我来说或许要更好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人,并非所有人,他们将我本人和这本书等同起来,这就像给我判了死刑。就好像我从1970年起就再也没写过东西一样。事实并非如此,从那时我又写了许多书,并且还做了许多改变。”加莱亚诺说。确实如此,加莱亚诺后来的著作《火的记忆》《战争与爱情的日日夜夜》以及《足球往事》等,都是具有很高美学水准且接地气的著作,却总不及《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样广受关注。
加莱亚诺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充满热情地写作,他参与斗争,出游,流亡。加莱亚诺一直在讲故事,讲他个人经历的故事,讲全球各地的故事,当然,讲得最多的还是神秘而丰饶的拉丁美洲的故事。孙婷婷 绘
新闻推荐
埃德加·德加似乎从来不接受“印象派”的标签,他更愿意称自己为“现实主义者”或“独立派”。但他却是印象派的创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