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古事杂谈》 古时的气候

来源:济南时报 2020-04-11 14:00   https://www.yybnet.net/

生态与气候关系之密切是众所周知的,如大象绝不能在冰天雪地里生存繁殖。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环境或它们的变迁,都会导致或改变不同的生态和生活方式。因此了解一个文化的孕育和发展过程,是不能忽视其所处的气候背景的。人类的历史虽长,但文明的发展却主要是发生于过去的一万年间。如果要探索中国文化从孕育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就有必要对于这段时期的气候概况有所认识。

对于有文字记载时期的气候,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加以推断。譬如说下雪的早晚、雨量的多寡、候鸟的出现、花卉的开花等现象,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趋冷趋热的大势。现在更有不少科学方法可测知史前某段时期某地的气候变化大概:如利用海岸线或高山雪线的升降变化,可以探测出某段时期的相对气温变化;如利用氧-18放射性同位素的含量,就可以研究结冰时的温度;也可以从土壤中遗留的花粉来探测植被的分布情形;从考古发掘的遗址中发现的大量动物遗骸,是人们屠杀取食的具体表现,也可以反映那些动物种群生活的气候。因此遗址中各种动物骨骸的比例,也可以用来推测古时的气候概况。

对于气候的变迁,人们可用居所、服装等方法去适应。动物虽也有脱毛的适应方法,但除了迁移以外,野生的动物没有其他太有效的办法可以适应不利的气候。动物的骨骸是遗址中最常见的,取样和鉴定都比较容易,因此从同一遗址不同地层的动物骨骸,就可以得知该地较长期间的气温变化大概。但是长期持续有丰富人类居住遗留的遗址并不多,河南淅川下王岗正有六千年来持续的遗址,可以透露一些中国文化孕育的一段最重要时期,中原地区的气温变化大概。兹介绍如下:

该遗址的七到九层属于六千年到五千年前的地层,出土如犀牛一类喜暖的动物占29%,其余为长江南北适应性较强如狗的

动物。第五和第六层是属于四千五百年到四千二百年前的地层,不见有喜暖的动物。第四层为四千年到三千七百年前的地层,喜暖动物占22%,如麃一类喜冷的动物占11%,其他为适应性强的动物。第二和第三层约为三千六百年前的地层,喜暖动物占25%,其他为适应性较强的动物。第一文化层约是三千年前的西周时代,不见有喜暖的动物。

综观以上所述,适应不同气候的动物遗骸百分比可反映出该地区在距今三千到六千年间,以六千年前的气温达到最暖的高点。到了距今四千年前后,年平均温有趋冷的趋势。三千六百年前又恢复一些温暖,并持续到三千年前,之后气温又转冷。

从动物群骸骨遗留的变化百分比来探测古时的气温,当然只能得到相对的概况,还要配合其他的资料加以调整和校正,才能得到较实在的情况。 (15)

《古事杂谈》

作者:许进雄

现代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新闻推荐

“引狼入室”还是古典新绎?

《引狼入室:晚清戊戌史事新探》,雷家圣著,中西书局2019年10月出版,330页,55.00元变革时代往往滋生探究前车之辙的热情,如同戊戌...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古事杂谈》 古时的气候)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