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张滢莹 文学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曾无数次被感动。无论是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还是大量相关领域、同样身为“逆行者”的人们,他们身上所闪耀着的专业精神、品格魅力和大爱情怀,用璀璨交辉来形容亦不为过。在此期间,大量以纪实文学、诗歌等构成“骑兵军”阵列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以真心执笔,用赤诚书写,在最快的时间里将他们的事迹凝结成文字迅速传播开,鼓舞和勉励着身处四面八方的人们。
在这其中,来自于上海作家的书写汇成了其中一支澎湃奔涌的力量——在沪的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何建明率先创作了反映上海抗疫的一系列作品,集结成《第一时间》于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上海多位作家采写创作了大量纪实文学作品,以充满感染力的文字呈现聚焦上海疫情防控的方方面面。这些作品切面不同、视角不同,却都以真挚的情感和感人至深的笔墨写出了抗疫过程中的点滴人生,既有凡人小事、也不乏人间大爱,获得了强烈社会反响。
4月10日,上海抗疫纪实文学创作研讨会在沪举行,在聚焦何建明抗疫新作《第一时间》并总结创作经验的同时,进一步鼓励广大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一步用文学记录和书写抗疫过程中涌现的动人事迹。
图为正在展出中的《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作品:
瞿剑宛《坚守》(中国画)
面对复杂疫情,作家应当
以怎样的姿态介入?
因为疫情关系,何建明第一次在上海待了那么久。在这八十多天里,他从未停止思考——面对复杂的疫情现状时,作家应当以怎样的姿态介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介入生活,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判断客观现实,以什么样的情感去书写生活,这是每个作家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这其中,作家必然面对着“芝麻”与“西瓜”的选择,对此,何建明没有一丝犹豫:“我喜欢挑西瓜”。
于他而言,当面临民族危难的时刻,生活就将每个人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时的“生活”,应当是人的自觉行动和本能行动,也需要勇气、需要价值、需要对于方式的选择。也就是说,主动的生活,才是最有效的生活。““疫情”时期是一个特殊的生活时段,虽然它可能是我们生命中一段很短暂的时光,但它是却能透视我们每个作家内心的光明与黑暗、自私与无私、道德与良知、参与与逃避,甚至还是考量你是否可以真正成为“作家”的一面镜子。”
《第一时间》何建明/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在上海停留的这段时间,何建明写了各类作品20余万字,也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具体的、更感性和理性的了解与认识。为了写作《第一时间》,从文献资料收集到实地采访,何建明去了古北社区、花木街道、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市疾控中心、同仁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浦东机场、援外物资上海基地等抗疫一线,以实地采访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夜以继日地进行创作。据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陈徵介绍,《第一时间》中,何建明多角度、全方位记录了上海在保护这座国际大都市和2400多万人民生命,以及支援武汉、严控疫情“回流”等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并就应对疫情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深入综合的梳理和提炼。何建明表示,“上海值得我们去书写”,在他看来,疫情对于城市而言是一次大考验,“在这其中,上海在抗疫过程中涌现了无数人物、故事,展现了丰富的细节和经验,对此,上海作家大有可为”。
其实从《浦东史诗》到《革命者》,再到《第一时间》,这已是何建明多次将目光投注于上海。在他看来,上海既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革命文学的诞生地,以及现当代中国文学的高峰地。而在百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文学应当还将在这块土地上再次呈现真正的高峰。
从事纪实文学创作的几十年来,何建明经历了无数次“大考”,交出了一部部质地厚重的答卷。研讨会上,他也以《第一时间》的创作为例,分享创作经验,为当下纪实文学的创作带来许多有益借鉴:
何建明 郭浏/摄
1、大事件中如何书写,怎样书写,战略的点在哪?
作家一般关注写作的战术,也要关注战略,对报告文学作家来说,更要进行战略上的思考。人人参与和疫情的“战争”时,战场的“格局”与发展趋势,是根本的和最重要的关键点,也应该是文学艺术的核心关注点。书写战疫,首先要书写这部分内容,这才是最宝贵的。它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更加生动、精彩和艺术地展现我们的制度优势、执政理念和“中国故事”最闪光的那部分。
2、要写好格局和过程,就要处理好“面”与“点”的关系
“面”是作品的“舞台”“格局”“高度”“深刻性”;“点”则是这种舞台、格局、高度和深刻性的“料”“灯火”或者是“血肉”。没有“点”,“面”将无法支撑;没有“面”,“点”将无从安落。要先有格局,再处理局部。
3、敏锐观察,迅速出击
作家需要有新闻记者的敏感,同时也要有文学的艺术的感觉,才能成为报告文学作家,就此而言,报告文学作家是一种“两栖动物”:需兼具敏感性和艺术性。“敏锐观察”是一个人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外溢;“迅速出击”是现实主义作家的写作态度。在此基础上,需要凝结情感、精选材料进行创作。
对城市的书写,要有对“城”的特性和概念的深刻理解。在中国文学的传统书写中,对于农耕文明的书写水平很高,但今后文学的方向在哪里?在城市。写上海,就要对上海的“海”、上海的“江”、上海的“高”度、上海的“深”度要特别关注。要熟悉上海的“街”是如何地变动、上海的小区又是如何载入“人”的情感与行为的、上海的城是如何“长成”的……
“凝聚”精气神。要把分散的东西聚集起来,才有利于把握“城”在特殊时期所呈现的特殊“表情”。“凝聚”实际上就是我们把个人的天赋与平时积累的写作经验,在此时得以充分的、超常的发挥与展现。“凝聚”本身就是创造高峰、创作杰作的必备条件,是艺术的锤炼过程和提升过程。
哪怕是最朴素的记录,也希望用
真挚和诚意,让更多人知道他们
在何建明的创作过程中,上海市疾控中心综合处处长王彤既是他的采访对象,也为他联系和推荐了许多采访人物,其中包括收治上海首个新冠病例的医院院长、新冠定点医院领导、上海首支赴武汉医疗队领队、设立发热门诊的医院、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等。经历过经历过非典、H1N1、H7N9防控和汶川地震、东南亚海啸救灾等情况的王彤深感防控重大传染病的使命巨大,任务艰巨,他同时表示,“采写抗击新冠肺炎的报告文学,记录这段历史,探寻上海这座城市、上海市民在面对史无前例的疫情时所爆发出来的顽强而巨大的力量,特别有价值”。
身为青年作家,许丽莉的另一个日常身份是上海曙光医院的医护人员。此次疫情中,她以万字报告文学《“战地”日记》,带来了医院6名护士援鄂从驰援到回沪,两个月间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心理状态。身处危重症医疗团队的她们,所面对的正是疫情“震中”的“震中”,而许丽莉的采写和整理,则还原了她们的真实感受。“这个时代交给了他们这样的使命,也向我交付了使命,就是发挥写作特长,把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记录下来。”许丽莉说,“哪怕是最朴素的记录,我也希望用我的真挚和诚意,让更多人知道他们,让我们的后辈们知道,庚子年有过这样一件事、有过这样一群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记录,作为医疗系统的作者,责无旁贷。”
刊发于《文汇报》的《“战地”日记》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她每天坚持记录,不断采写和修改,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写作体验,担心、思念、心疼、崇敬等情感交织。谈起自己的写作,她的话语间,流淌的更多的是对“战友”的理解、感动和诚挚敬意。“我愈发感受到青年一代的脊梁和精神,跟随他们的快乐和悲伤,我亦悲欣交集。因为有爱有牵挂,他们才会担心落泪,同时也会更加勇敢无畏。”在她眼中,虽有人说“近处无风景,身边无伟人”,但并不妨碍“时势造英雄”,平凡的人在时代呼唤的时候,不负所学、以己所长、挺身而出,这就是“英雄”。“一个人就是一道风景,集聚在一起,就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画卷。”
继续推进抗疫主题书写,
凝聚上海纪实文学写作力量
据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介绍,自2月6日起,隶属于上海作协的电子刊物《上海纪实》就在微信公号持续推出防控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专辑,至今已推出了近30篇抗疫主题作品。这些作品的题材涉及上海抗疫的多个方面,包括支援武汉的一线医务人员的感人事迹、本地医疗和防疫人员艰苦努力、关口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执着坚守、志愿者和普通劳动者的热情奉献、传统医疗对抗疫的特殊作用等等。其中许多作品选取了更为贴近人心的普通人为关注对象,从看似平凡的小事入手,展现抗疫过程中涌现出的“凡人不凡”的精神境界。这批作品在微信公号的推送,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并受到《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的关注,对部分篇目进行刊发和转载。“把这些作品集纳在一起,确实也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了解到上海在此次抗疫中的特殊贡献。”王伟表示。
《上海纪实》公号上的疫情相关专辑作品
仍在持续更新中
从春节假期开始,工作部署与创作就已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前期以能够快速反应的诗歌为重点,动员广大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进行创作的同时,上海市作协持续推进着纪实文学方面的采写进程。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作协进一步加强了总体策划,并召集一批作者进行研究讨论,将继续深入推进抗疫主题的相关写作,凝聚和锻炼上海的纪实文学写作的力量。
会议现场 郭浏/摄
“纪实文学创作,正在逐渐成为我们组织重大主题创作、推动上海文学创作全面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王伟表示。近年来,通过“红色起点”“红色足迹”的创作项目,以及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等的创作部署,上海涌现了一批较好的、弥补空缺的作品。组织重大主题创作,为上海纪实文学弥补创作短板、培养创作力量、组建创作队伍,提供了很好的机会。2020年起,《收获》杂志也将在长篇专号上增强对于纪实文学的关注力度,陆续推出更多面向社会现实、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
新媒体编辑 张滢莹
文学照亮生活
公号:iwenxuebao
网站:wxb.whb.cn
邮发:3-22
长按左边二维码进微店
原标题:《文学镌刻上海抗疫:记录那些璀璨交辉的身影和精神》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上海市卫健委今早(4月12日)通报:4月11日0—24时,通过口岸联防联控机制,报告52例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治愈出院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