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事杂谈》
作者:许进雄
现代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生态景观的变化
通过各种科学方法对气候所作的研究,发现气温的波动是全球性而又彼此先后呼应的。虽然全球的气温不是同时转冷或趋热,变化的强度也不是一致的,但波动的曲线是相应的,可以作比较性研究。
在过去的一万年间,各地的气候有相当大的变动。大约距今九千到一万年间,年平均温度约比今日低5℃的样子。此后气温一直升高,于距今七千到三千年间,大约是最暖时期,年平均温度要比今日高2℃。那时的一月平均温度,可能要比现今高3℃~5℃之多。此后气温又波动下降,约低于现今平均温度1℃~2℃。公元1700年后又逐渐升高到今日的温度。
从以上的叙述可知,过去一万年间,年平均温度曾有7℃左右的变化,生态的景观一定很不同,对人们的生活肯定起了很大的影响。如果举些较具体的例子,浙江省现在的降雨量是1250~ 1500毫米。六千多年前,其降雨量约比现在高800毫米,约等于台湾地区的雨量。但到了四千年前的良渚时期,气温下降,气候变得干燥,降雨量才700毫米而已。这使水稻的分布区大为缩小,人们的生活不能不受影响。根据研究,在温暖时期,单季稻可在黄河流域普遍栽培,而寒冷时期则只能在淮河流域栽培。
农业大致是一万年前开始发展的,发展农业需要有适宜的气候条件。一万年前的年平均温度比现今低四五度之多,则华北地区恐怕会太冷、太干燥,不适宜人们的居住和农业的发展。华南地区的温度则可能相当于今日的长江流域,比较适宜发展农业。到了六七千年前,根据对动物、植被的考察,长江沿岸的气候约如今日的广东,而广东地区则过于燠热,不但妨害谷类作物的成长,也
不利人们长年居住。那段时期华北地区正好温暖湿润,为畜牧和农耕都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从气候的因素看,好像农业先在华南地区发展,由于气候的变暖,南方不宜居住,所以人们北迁并把农耕的知识带到华北地区。春秋、战国时代以来华南地区次第开发,终于成为人文荟萃之区,这一点似乎也与气温又趋冷的因素有关。
自然环境是决定古人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刀耕火耨的生活方式只能在有树木可供焚烧的森林地区出现。在雨量不充分的地区也只能开展游牧的生活。气候虽是自然环境的一个因素,但土壤、河川、丛林、地形等因素又都与之有连带的关系,因此在谈到古代的社会时,相应的气候条件是不能忽略的。 (16)
责编/徐征美编/赵鸣校对/冬平
新闻推荐
由广东卫视频道策划、马志丹工作室制作的五集系列纪录片《2020,不可忘却的春季》4月7日晚在广东卫视首播。该系列纪录片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