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新春,本应欢歌笑语、尽享佳节,不料病毒来袭、阴云密布,硝烟起,鏖战烈。这个春节,城市、乡村像是按下了“暂停键”,没了聚会,少了见面,减了行程,正如网络上流行的“亲戚不走,来年还有;今年不拜,明年还在”。
因为不在“前线”,深居不出,自腊月二十九从老家回到部队,就一直“宅”在院子里。“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也让我再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足不出户和闭门修炼的滋味。
经受过非典战“疫”的考验,知道这次疫情是来者不善,既是一次阻击战,肯定也是一场持久战,没有几个回合是收不了兵的。这样,除了疫情防控和正常工作上的一些事之外,我的业余时间宽裕了许多。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宅”时间,我也是本着“不出门就是为社会作贡献”的理念,但没有“宅”在房间看电视、刷视频、睡懒觉,而是选择“宅”相思,打开记忆的阀门,尽情享受悠悠往事,纪录点点生活趣事。
在所有的回忆中,对家乡的思念和记忆是最多的,这也是我经常拿起笔、不释手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次也不例外。儿时的记忆挥之不去,童年的时光历历在目,我想起了家乡,想起了那个快乐的春节和一串串的美味,想起了那个快乐的暑假和掉到水里的玩伴,我写下了《记住村头的那排白杨》《年俗》《河堤桑树》和《换糖声声》。
离家在外,最想念的人是父母。特别是今年,我们一家三口没有在老家过春节,临走时父母送别和不舍的画面,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让我久久难以平静。加之,前年父亲来部队看我时,我写了一篇散文叫《父亲》。因此,我突然萌发了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遂有了《母亲的爱与牵挂》。
因工作和学习上的原因,我先后去过七个地方,最长的有十六个年头,最短的也有一年时间。对于一名军人来讲,这些地方都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已分别记述为不同的城市笔记。而这一次,我特例写了一篇《一座小城的荣光》,写下我在疗养时曾去贵州遵义的点点滴滴。
因为这个特殊的长假,用来思考、思旧的时间更长了。在这段“宅”时光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读书也正当其时。利用个时间档,我还把案头一直想看却没看的几本人物传记看完了。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历史、观察历史人物,也让我思史知今,思贤思齐。
“岁不与我,时若奔驷;有来无反,难得易失。”时间,无声无息,无相无形,也一去不复返,但夹杂着我的思念、思绪和思量,就显得更加珍贵和有意义。于我而言,“宅”相思,大有获。
张建明
新闻推荐
【引言】时间进入四月份,经过全国人民和广大医护人员的付出和牺牲,我国已经取得抗疫的阶段性成果,在谨防输入性病例和严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