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注意消毒……疫情发生以来,很多人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前不久,上海市政府举行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崔松提醒大家,无论防控期间还是疫情过后,都要养成居家健康好习惯。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4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疫情发生以来,98.0%的受访者更加注重个人卫生了。防疫期间,受访者养成了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通风等好习惯。77.6%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仍会继续保持这些习惯。
98.0%受访者更加注重个人卫生了
“以前出门,只带手机、钥匙,现在我出门还会戴好口罩,带上免洗洗手液。”北京市民刘书(化名)说,现在她非常注重个人卫生和居家卫生,“比如勤洗澡、勤换衣,出门戴口罩,遇到人多的地方尽量绕行”。
刘书介绍,她回家后有一系列固定的“消毒流程”,“先洗手,换上家居服,用挂烫机把换下来的衣服烫一遍,再挂到阳台上晾晒”。
河北唐山市民徐敏(化名)说,儿女从网上给她和老伴儿买了酒精、消毒湿巾等,“平时可以用来擦手和手机,出门也能带着,很方便。我现在出门都戴口罩,买东西结账会与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尽量少接触公共物品”。
北京某事业单位职员王媛(化名)介绍,现在她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开窗通风,床单被罩基本一周就换洗一次。“以前我洗手就用几秒钟,后来知道了洗手的重要性,专门从网上查了‘七步洗手法’,现在每次洗手我都至少用半分钟,不这样做反而会不习惯”。
前不久,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进行二审。根据《条例(草案)》,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传染性流感时佩戴口罩,使用公筷公勺进行分餐等内容都被纳入文明行为规范。
调查中,98.0%的受访者觉得与以往相比,自己更加注重个人卫生了。
防疫期间,受访者养成的三大好习惯是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通风。在身体素质提升方面,受访者会经常锻炼(41.9%)、均衡饮食(41.6%)和作息规律(41.0%)。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益处?71.9%的受访者认为增强了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67.5%的受访者认为会降低呼吸道感染几率,66.8%的受访者认为有利于保持对抗疫情的乐观心态。其他还有:尽可能切断传染源(57.4%),拥有健康卫生的环境(57.2%)等。
王媛表示,经此一“疫”,她以后都会保持出门戴口罩、随身携带消毒用品的习惯,“以后家中也会常备这些东西”。
“疫情过去后,像回家进门就洗衣服、晾衣服等做法不是必需了,但是像勤洗手、勤通风、出门戴口罩这些卫生习惯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刘书认为,如果人人都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公共环境也会更好。
调查中,77.6%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自己还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对于如何养成良好习惯,舒曼建议,一是从容易的事情入手,二是任务要具体清楚,“例如回家第一件事要洗手,比笼统强调注意手部卫生更有利于习惯养成”,三是增强自我承诺,“我们承诺时,能体验到压力感和成就感,会起到自我监督效果”。
受访者中,00后占7.9%,90后占37.3%,80后占39.3%,70后占11.6%,60后占3.3%。
新华社电
新闻推荐
拿到消费券,江苏南京的低保户张英从爱心超市新购了粮油,浙江嘉兴市民胡梦为自己添置了新跑鞋,内蒙古赤峰的程晨带着家人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