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团
书法,“是一种善于表现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的特种艺术”。正如已故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所言,我国文字的笔顺结构、分行布局十分美观,可与图画并称,是为人民大众所爱好、所欣赏的艺术品之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和青年朋友谈书法》中,沈尹默不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讨论了“书法的今天和明天”,还针对“通行于世而具备八法的楷体兼及行草”的兼容并蓄提出了诚挚建议。他认为,书法的发展不仅在于有关书法工具(纸、墨、笔、砚等)的生产及书法工具品质和数量的提高,更在于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艺术的普及教育。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字帖的选择,是个技术活。“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日前,北京出版社再版了柳溥庆、柳伦编纂的七册“花皮字帖”:《欧体九成宫标准习字帖》《颜体多宝塔标准习字帖》《柳体玄秘塔标准习字帖》《赵体寿春堂标准习字帖》《唐体孝弟祠记标准习字帖》《苏体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标准习字帖》《黄体楷书间架结构习字帖》,各体标准习字帖均包括“基本笔画”“间架结构”和“运笔动作图”等部分,正如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所要求的,以“花皮字帖”选取的经典碑帖(标准习字帖)作为临摹范本,不仅便于初学者由浅入深、从笔画到间架结构一以贯之地学习书法,指导习字者掌握执笔要领、正确的书写姿势,更有利于大众领悟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
“花皮字帖”唤醒文化自信。书法是最具有中国符号的一种艺术,“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所谓“花皮字帖”,盖因柳溥庆先生所设计的锦缎花纹封面独具特色,被喜爱他的书法爱好者们亲切地称为“花皮字帖”。从1962年首版,“花皮字帖”重印数十次,已累计发行五千多万册,却依然“洛阳纸贵”,故而“修订再版”。书法艺术讲究“传承”,“习字必先从临摹入手”。而柳溥庆先生编著的“花皮字帖”,不是简单地从名家名帖中根据习字要点集出范字,而是在汲取历代书法家书论的基础上提炼出习字书写的规律,并对笔画的书写技法、结构的布局诀窍加以点拨指引。“借得东风好乘舟”,经过一段相当长的“心摹手追”,即使离帖独立写字,也定然会有些名家风范和神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书法不仅有“传道”启蒙心性之功能,更是一种象征。“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书法虽小,对中国文化的诠释却深刻而周详;书法虽小,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却博雅而细腻。文字与艺术、实用与审美,自然而神妙地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是谓“中国的文化符号”。由书法及其他,都是这般道理。
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是临帖取法,这是各流派书家们的共识。临古人之经典,习古人之艺术精神,正本清源。“花皮字帖”是导向,植根传统,走近、贴近古人,师古法、走正道,向传统深入,传承书法精粹。临摹的功夫越深,书法的基础就越厚;继承得越到位,书法就越耐看,终达“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文以载道”。书法,始于实用,借用于形象,无意中撞入艺术之门庭。“今日看,书法的构架,韵律、性情之透露,都体现了现代艺术所追求的归纳与升华。”正如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所言,“生活变,时代变,文字变……书艺觅新知,觅新的造型美。”依我浅识,“花皮字帖”虽学习之方法颇为刻板,却正是为了适应初学者练习书法之需要。初学者由此临摹相当时日,等到笔画形式完全相像,自然胸臆淋漓,集精、气、神于流转顿挫之中,于黑白相间之中疾徐吞吐。
新闻推荐
□董碧娟目前,全国除湖北以外地区纳税人已陆续开始个人所得税年度汇算。对于这个被新个税法固定的新事物,税务部门大力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