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年初一至今,河南信阳的黄久生一刻也没得闲。55岁的黄久生双手掌心仍留有老茧,曾握着镰刀收割过水稻,搬起过数不清的砖块。他是建筑队长,承建项目问鼎鲁班奖;他还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而疫情期间,他又多了一个新称谓,河南一家服装厂的“新厂长”,“带领工人们转产隔离衣,跟我干建筑是一样的,不单要看建筑主体的粉刷,质量更要重于泰山,来不得半点马虎。 ”而在黄久生看来,当一名人大代表也同样如此。
“老代表”和他的急性子
采访中,黄久生一直自称是个急性子。 4个月来,疫情从暴发到趋于平稳,他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也没回过家。“不敢回,更脱不开身,怎么也放不下。 ”
最吃紧的那几日,他几乎没放下过手机,时刻翻看着朋友圈和群里传来的一个个医疗物资紧缺的信息。他所在的河南信阳,与湖北武汉仅一山之隔,近10万人春节期间从湖北返乡,疫情形势严峻。而彼时,当地市中心医院的N95口罩等物资不足一百个,全市医用连体防护服、隔离衣的库存,尚不够两日消耗量。 1月25日晚上,本该留在家过春节的黄久生坐不住了,背着家人,独自驾车从双柳树镇出发,开车连夜赶赴郑州寻找物资。
“当地大大小小的药店我全跑了一遍,消毒水、口罩等一样都没有。”黄久生的焦虑达到顶点,得知新乡市一位医疗器械经销商有3000多只口罩,但不准备对外卖,以备职工以及家属使用。黄久生说,自己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他立即拨通该公司负责人的电话,言辞恳切,“这是我准备捐赠给老家的,潢川县离武汉非常近,疫情防控压力巨大,请您千万支持! ”随后,河北沧州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护目镜也答应发货,需派车到厂里提货。黄久生立即请当地朋友帮忙,从沧州当地高价包车,连夜赶赴信阳,再安排车辆运回潢川。
得知河北送货的司机停在郑州不走了,“司机说信阳是疫区,怕不让回家了”,他又把工地上用于买菜的车派到高速口接着转运,分秒未停。紧接着,浙江、山东、河北......为捐赠物资,黄久生求购物资的路径横跨了整整7个省份。
凌晨3点,当得知货车继续出发,可以确保物资按时送到定点医院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时,一直悬着心的黄久生,这才稍微松了口气。
“黄队长”和他的旧口罩
2020年2月18日,黄久生将已生产的首批1万件隔离服全部捐赠到抗疫一线。而在这同时,还在车间内不忘完善自己关于农民工权益保护议案里一些细节,“希望充分利用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全面提升留守儿童综合素质。 ”
黄久生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抗击疫情期间,黄久生先后为家乡和武汉购买捐赠一次性口罩3万只、医用灭菌手套3万双、医用护目镜2000个、电子体温计100个。
前些天,黄久生又忙着为自己赡养的700多位孤寡老人寄去了口罩和洗手消杀物资。可平日里,他自己就连一个普通的口罩都舍不得更换。 “每次使用后,若没有破损,就会悬挂在清洁干燥通风处消毒,这样可以提高利用率,要把它们留给更需要的人。 ” 王晶
新闻推荐
上海市卫健委今早(29日)通报:4月28日0—24时,通过口岸联防联控机制,报告1例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治愈出院3例,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