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中国气象局正式印发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气象规划》)。
在当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计财司副司长任振和在回答澎湃新闻提问时介绍了《气象规划》编制的背景。他说,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典型的气候脆弱区、灾害性天气多发区。“大湾区的气象服务目前离“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要求,离百姓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另外三地融合发展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需要三地加强联手,共同促进气象强国的目标的完成。”
据任振和介绍,《气象规划》发展目标分为两个阶段:规划近期至2025年,将大湾区气象事业打造成我国气象现代化、智慧气象服务和“一带一路”气象合作的示范窗口,灾害性天气预警平均时效提升到60分钟以上,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分辨率提升至500米或更高,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小于50公里,暴雨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率提升到85%以上。
远期展望到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湾区现代气象业务、服务、科技创新和管理体系,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大湾区城市群发展建设各领域,气象信息产业健康发展,智慧气象发展水平、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气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大湾区受台风、暴雨、雷电、大风、高温等灾害影响巨大
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包括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任振和介绍说,大湾区人口稠密,基础设施密集,拥有世界上最大海港群、空港群及众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但同时也是典型的气候脆弱区,受台风、暴雨、雷电、大风、高温等灾害影响巨大。
大湾区气象服务是国内气象服务体系最全、保障领域最广、服务效益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大湾区在抗击“威马逊”、“海鸥”、“妮妲”、“海马”等强台风时均实现人员“零死亡”。
但同时制约大湾区气象发展的智能预报核心技术问题仍较为突出,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预报核心技术亟待新的突破。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能力有待提升,以满足大湾区建设对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的新需求及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对大湾区建设所带来的挑战。
大湾区气象资源整合难度较大,气象数据供给能力和价值挖掘能力不足,跨部门、跨产业融合应用效益尚未充分发挥。
三地将统筹构建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
《气象规划》由中国气象局组织广东省气象局、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共同编制,将统筹构建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协同推进气象强国建设。
据任振和介绍,在建设任务方面,《气象规划》明确了五方面建设任务:
一是创新发展机制,推进三地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全新合作共享模式,促进区域业务协同发展;充分利用三地政策优势,建立区域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开展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建设大湾区信息基础设施,拓宽范围和服务渠道,建立健全政策和共享机制,加强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发挥三地气象业务、科技等基础优势,健全人才交流培养机制。
二是加强优质供给,保障湾区宜居宜业宜游。通过构建高效科学的气象灾害防治体系、提升气象灾害链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搭建气象灾害分析研判“一张图”、强化网格化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建立气象信息发布综合枢纽、推进靶向式预警信息发送服务、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教,实现防减救灾服务“安”民;通过提供精准型、均等化、个性化、多元化服务,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利”民;通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气象先导联动服务、绿色发展气象基础保障服务、宜居宜业宜游气候服务、气候资源承载力评估服务、快速交通网络服务、港口群及海洋服务、机场群气象服务,实现生态气候服务“惠”民。
三是突破核心技术,打造气象科技创新高地。以推广雷达协同智能观测,建立一网多能立体观测,推进泛在感知集成观测为要点,发展智能综合观测;以发展智能预报技术、推广人智协同业务、强化智能网格预报、研发人工智能预报员为要点,完善智能预报业务;以研发区域资料同化系统、改进优化物理过程方案、研发区域集合预报系统为要点改进区域数值预报;以开展交互式按需响应服务、场景式跨界融合服务、全渠道定制推送服务为要点,强化智能预警服务。
四是着力共建共享,夯实智慧气象发展基础。建设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国际气象人才教育培训中心、亚洲航空气象服务中心、气象科技融合创新平台、智慧气象云端计算平台、气象众创开放共享平台。
五是深化国际合作,共促“一带一路”建设。展现香港国际开放优势;发挥澳门葡语系国家影响;针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沿线公众服务能力薄弱的区域和气象灾害致灾严重的区域,优化“一带一路”气象服务;充分发挥大湾区面向国际的战略辐射基地作用,加强国际间气象交流合作。
另外,《气象规划》还明确有关保障措施。将成立统筹协调工作机构,统一协调、三地联动、协同工作;加大财政性资金对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加强气象科普场馆和设施建设,增强全社会防范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4月28日15时,昆明市政府消费券第一轮摇号结果公布。本轮摇号共计发放44.5万张消费券,其中餐饮类21.5万张、旅游类18万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