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对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其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把德育贯彻和渗透到音乐教育的全过程中去,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所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音乐教育必须贴近这一时代主旋律,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选择那些歌唱祖国、歌唱党、歌唱社会主义的优秀歌曲进行教学。比如,通过歌唱国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引导学生懂得“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此外还有些歌唱祖国的歌曲,比如,《我爱你,中国》《祖国颂》《长江之歌》等,可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与此同时,通过学习《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校园,知识的摇篮》等歌曲,歌颂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励学生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振兴而献身。
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主要是通过音乐的审美功能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如在优美的《牧歌》声中,人们不知不觉地增添了对家乡牧场的热爱。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情体验,既获得了美的享受,也从中受到了难忘而深刻的教育,其效果往往高于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尽可能多选一些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和歌颂美好生活的歌曲。通过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词曲作者的生平事迹、歌曲内容和风格等,让学生懂得歌曲的深刻含义,然后通过知识讲解和歌曲欣赏,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强学生对歌曲丰富内涵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对歌曲艺术的欣赏水平,唤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让他们感受到由衷的自豪。
随着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育工作者更应当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特别是音乐的审美功能的予以实现,其作用不仅在于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批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音乐作品不断涌现,给人们以鼓舞、教育和美的享受。但与此同时,一些格调不高、庸俗的歌曲也随之而来,给学校音乐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
针对这种现象,教育工作者既要引起高度重视,又要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更要根据实际情况作有效的、较长时期的纠偏和音乐审美的启迪。面对一些庸俗音乐的猛烈冲击,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明确担负起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不要忘记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四有”新人的大目标。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坚持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的原则,达到育人的目的。
培养“四有”合格人才,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不渝地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作为我们的中心任务,再加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完成社会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皖西中学 江露
新闻推荐
央视新闻客户端4月29日消息,为确保2020年五一期间高速公路通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危险化学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