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赵基开 上海老底子
老福康里佳话(2):
二干岁老婆婆歌咏队
文/赵基开
当年,福康路居委会曾经组建了一支二干岁老婆婆歌咏合唱队。多年前,本市档案馆等单位组织老照片征集大赛,我将“福康路居委会二干岁老婆婆歌咏队合影”照片投稿参加,有幸获得了入围奖。
福康路居委会二干岁老婆婆歌咏队合影(58.10.18)
时光倒转至上世纪50年代,里弄文艺如火如荼开展,老年妇女也不甘落后。福康里33位平均年龄已过66岁的老年妇女组成了一支歌咏合唱队,定期集中,认真排练,一起放声高歌。此照由当时照相馆摄影技师于1958年10月18日在福康里第四弄井边一旁拍摄,照片中老年妇女有里弄干部、教师、家庭妇女和名门闺秀。下面介绍其中三位。
位于第二排右起第7位陈老师,她生于1901年,大家尊称“陈先生”,因当年曾任教扫盲班,义务老师,所得称号。
陈先生
当年流行的扫盲班
她求学于苏州女子职业中学,邹韬奋之妻沈粹缜是她老师。沈老师与宋庆龄相交半个世纪,二人无话不谈。八十年代,她专程到福康里探望学生。我家与“陈先生”家门对门。“陈先生”与我祖母关系较好。她当时属新女性,所以没有缠脚,是照片中为所不多的“大脚妇女”,没有封建社会遗留的"小脚女人”特征。
大多为"小脚女人”
位于第二排右起第6位叫贝寿琳,是颜料大王贝润生的女儿,姐妹中排行第三,与建筑大师贝聿铭是近亲,上海著名绿房子主人吴同文的元配是她五妹,叫贝娟琳,也经常到福康里看望阿姐。
贝寿琳
我家与贝寿琳家居住同一幢楼,后来我姑妈嫁给她的大儿子,这样邻居变亲家,她和我祖母情同姐妹,又把我过寄给她,称她为寄好婆。姑妈养育五个女儿,二家共在一个屋檐下,和睦相处几十年。她十分慈祥,家中雇佣保姆,但仍积极参加居委组织大扫除,平时也常常提扫把扫公用场地,用水冲阴沟,很爱劳动。五十年代曾自愿把底层厢房、客堂无偿让出,办起托儿所,自家住房缩到楼上,一点没有寃气。当时里弄掀起办幼儿园、托儿所,还办食堂和生产组,福康箱包厂是其中之一,搞得比较出色,在市里有点名气,当时市委书记也曾下基层调研,27号是现场。
位于第一排从右起第8位,这位老人是刘天韵的母亲,也是最年长的。
刘天韵的母亲
儿子刘天韵是著各评弹大师,拜师夏莲生。刘天韵曾红遍上海滩,还当选为市文联副主席。他爱人是里弄干部,工作认真负责,以普通一员身份,帮助居民解决困难。不依名演员夫人自居。不幸儿子因后天外伤,造成智力低下,先安排在废品回收站,后来是刘天韵响应国家号召,送儿去建设新疆,文革中爱人也动员去新疆,一直到刘落实政策,她才回沪。现在吴江盛泽有刘天韵半身铜象,供人们缅怀纪念。
评弹艺术大师刘天韵像
他是评弹艺术家树碑造像第一人。
鸣谢:赵基开先生赐稿分享!
原标题:《老福康里佳话(2):二干岁老婆婆歌咏队▕ 文/赵基开》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在路上●阳伯文我生活在一个距今有2000年历史的古镇老街上——中渡古镇。中渡是我的胞衣地,也是我童年的“伊甸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