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礼明
《中庸》是《礼记》里的一篇,相传为孔子嫡孙孔伋(字子思)所作。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现《中庸》在论述社会和谐和人生修养方面具有独到的价值,视为建构心性学说的文化元典,并对其进行阐释和推荐。朱熹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并为“四书”,成为举世公认的儒学经典,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源于“天道尚中”的天道观。孔子将儒家学说的天道观用于和谐社会体系的建构,《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在孔子的心目中,中庸是一种人生境界,执两用中是实现完美人生的重要路径。
一、天地位焉:素位其行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其根本目标是建构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体系。社会的有序化源于社会成员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任何越位、僭位的行为都会视为大逆不道,孔子以“是可忍,孰不可忍”怒批季孙氏“八佾舞于庭”,并谆谆告诫士大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以“君子思不出其位”、孟子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来论说社会身份与社会行为的一致性。在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中恪守本位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因此,士大夫必须素位其行,其思想、语言和行为都必须与自己的社会地位相吻合。
伦理本位与传统农业社会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上古先民观察天体运行,发现日月星辰、寒来暑往与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有直接的关联,于是总结出二十四节气来提醒民众开展播种、耕耘、收获等农业生产。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自然节律制定出来,为农业生产生活服务的节令,是顺应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需要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独特的默契,蕴含着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诉求。“不误农时”成为千古不易的古训,这既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也上升为“君子而时中”的普遍认知。
“君子而时中” 是指君子能够恰如其分地把握时机,其言行符合中庸之道,所作所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礼记·中庸》)君子安于自己的位置,不做非分之想,只做符合自己身份的行为,这样才能保持自己内心的和谐安宁。把握时机、素位其行恰如农业生产,在播种小麦的节律不能播种稻谷,在农作物尚未成熟之时不能收割。自然、社会和人生都有其自身的规律,遵循这些规律才能致中和、守正道。从社会伦理层面上讲,“君子而时中”也告诫人们“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因为“陵下”和“援上”都是社会和谐的障碍,违背儒家学派建构和谐人际关系的社会理想。
二、万物育焉: 至诚尽性
儒家学派“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的自然观,告诫人们要顺应天道、遵循自然规律。在儒学先哲看来,宇宙万物处于相互依存、相互融通的自然状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只有坚持至诚尽性,才能充分彰显各自的自然本性。而且万物并育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即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是建构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将万物并育、至诚尽性的哲学观运用到社会政治层面,就是要尊重他人、物尽其性。为此,子思为儒学政治精英制定了九条治国理政的措施:“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礼记·中庸》)通过提升修养、尊敬贤者、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劝勉百工、怀柔四方、安抚诸侯来实现协和万邦的政治理想,这九条治理天下国家的基本准则是儒家政治思想和政治理念的系统化表达。
将万物并育、至诚尽性运用于个人修养层面,就是要以“五达道三达德”作为修身标准。“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礼记·中庸》)一方面要士大夫做到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从而建构起和谐的人伦关系,这是士大夫建功立业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士大夫还必须具备智、仁、勇的精神品格,以智慧辨明是否、以仁慈施惠于人、以勇敢担当社会责任。
中庸之道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哲学范畴,由执中、时中、中道、中正、中行、中节、中用、中立等构成了一整套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中庸思想既是政治精英治国安邦的意识形态,也是士大夫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万物并育、执两用中、至诚尽性、素位其行的思想方式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普世价值 。
新闻推荐
新华社银川6月12日电(记者许晋豫)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获悉,近日,宁夏聚焦企业退出、中小投资者保护、合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