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进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改革,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功能的发挥,笔者认为明确高校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建设和规范科技管理体系和水平,逐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新局面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
★学术交流与纵、横向科研协作缺乏有效促进机制
在组织学术交流方面,高校校内、校外的学术交流的次数在十三五期间明显增加,但仍存在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缺乏中青年教师交流展示机会的问题,使得教师之间对相关人员、团队科研方面的互相了解不足,无法形成有效整合,纵、横向科研协作,保证科研物质供应等方面的力度较弱。致使科研课题分散、重复,少有交叉性和综合性大成果,缺少科技创新和跨越式的大发展,对人才、精力也是一种浪费。
★高校科研对教学工作促进不足
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办学目标的主旋律,教学水平的提高可为科研工作的深入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科研水平的提高能够及时地为教学提供新理论、新技术。然而,高校普遍存在科研与教学脱钩的现象,教师的科研和教学两张皮,导致了教师精力的分散。另外,如何使本科生、研究生更早、更好、更多地接触科研,实现教育创新和研究性学习,使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真正地符合今后发展的需要是目前亟待解決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校应该设立相关机制,推进学生科研团队资助力度,改变原有学生活动重文体、轻科研的现状,提高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科研经费的投入与产出不合理
学校对科研项目的配套投入支持不够,使项目滚动发展经费不足。对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的科研启动扶持不力,对具有一定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的科研工作缺乏风险性投资。如何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和各种资产资源,是高校下一步发展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产出层面上,应该鼓励及扶持新进人才和培育项目,做好推出去,引进来的工作。对基础相对较弱、成绩却较为突出形成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的双重评价,形成比较合理的投入及产出评价体系。
★科研与科普的结合力度不够
科研是科普工作的基础和证据来源,也是科普工作创新的源泉。科普是科研工作推广的形式,也是扩大项目、团队、学校影响,体现社会服务职能的一种方式。但目前学校对科普与科研的关系认识不足,重科研,轻科普的问题普遍存在,在高校科研评估工作体系中并没有设置专门针对科普工作的评价指标,没有将科普工作和其他教学指标有机结合,缺乏政策指引与导向,直接导致高校科普工作的弱势和混乱。同时,也没有针对科研人员进行科普工作的政策。下一步应加强物质激励,将科普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增加了科研人员做科普的积极性。
★小、新学科专业的资源平台建设扶持不够
小、新学科及专业的基础研究资源及平台相较优势专业十分薄弱,学校的扶持措施和建设投入有待加强,例如科研基础中的小、新科研文献及查询数据库建设问题至今未见改善;小、新专业科研实验平台缺乏场地及经费等问题。其实小、新学科大多立足于应用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有效解决当前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方面特色明显、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更快捷地带来经济效益,辐射和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反过来推进基础型科研的发展。
新闻推荐
近日,杭州灵隐寺的一则招聘启事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具体内容如下:杭州灵隐寺文宣部负责寺院信息发布及对外宣传工作。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