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昆明六年级小学生陈某某,凭借一个关于结直肠癌基因研究的课题,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此事被报道后,“天才”小朋友和他的晦涩研究引起广泛关注。
据报道,“4天前还在上网查基因概念的陈某某,4天后已经能够大概明白该如何通过比较荧光强弱判断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和功能了”。
更引人注目的是,小朋友的父母均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网友由此怀疑大赛获奖项目是其父母代劳之作。
7月14日,陈某某论文的推荐方、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省科协青科中心副主任许薇表示,目前,云南省科协已经成立调查组,正在对该事件进行调查。据腾讯网
>>网友热e
■去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看了一眼,现在的中学生都开始研究信号通路、免疫、生化代谢和病毒相关了,造诣颇深。
■癌症、基因才获三等奖……这小学生的一二等奖都得是什么重大突破和发现啊?没去申报诺贝尔奖吗?
■可能,这就是后浪吧!
■下面的吸附剂吸附水中重金属离子?不查查?光是这个仪器就贵得不得了,这个实验怎么做出来的?
■其实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可能老父亲帮儿子做作业的时候用力过猛了。所以……那么这算什么呢?枪手??
■正直、公平成为摆设后……谁身边还没资源啥的…也悲也愤,也知正常。
>>华商君曰
小陈同学所申报的项目,涉及到生物专业等大学阶段以上的知识,以及多项等分子实验,即使是相关专业研究的本科生,也需经过大半年的训练才能操作。因此,这样骄人的成绩让华商君不禁心生疑问:一个小学生是何以有如此精准的手法?何以有如此高水平的科研能力?
由于父母都是中科院下属单位的研究人员,因此小陈同学顺理成章地成为众人口中的“学二代”,并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关于“学二代”的讨论。确实,在当今这个重视科创的年代,“学二代”一辈可谓风头正健。不过,人们并不排斥父母对孩子行走在科研之路上的帮助和影响,但此事之所以被送上热搜,在于如此高大上的项目似乎超过了公众可承受的范围。
调查已经展开,相信真相很快到来。如果小朋友的论文真不是出自本人之手,那么对于关联的指导老师(学校)、地方科协、评委、大赛组委会、孩子的父母等,或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奉劝那些仍在努力助推的家长,对子女前途的关爱不应损害公平公正底线,否则,今天的“糖”很可能变为明天的“锤”后天的“坑”,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新闻推荐
小记者:赵明轩(赭山小学401班)指导老师项红琳去年暑假,我们一家曾去贵州游玩,如今,虽时隔一年,但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色仍然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