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近视是一种病,拖不得
“几乎每个月我都能遇到这样的孩子,第一次来我们医院做眼部检查,就是400度甚至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眼科副主任邓燕说,这是拖延的结果,起码拖了两年以上。
“近视是一种病,拖不得,应及时发现及时干预。”江西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专家组成员、省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研究所所长范奕说。
在“全国爱眼日”来临之际,多位眼科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人们对近视需走出一些认识误区。
专家介绍,不少家长认为,眼镜度数会越戴越高,不愿意让孩子戴眼镜,所以得知孩子可能近视时“讳疾忌医”,一拖再拖才去医院;也有很多家长对孩子健康用眼习惯不重视,认为就算有近视,无非是一副眼镜就能解决的事。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眼科主治医师熊伟伟说,常规性的眼部检查极为重要,孩子3岁起,每半年至少应该做一次眼部检查,近视、弱视、斜视等问题早查便能早发现,早干预效果最好。
“若真有近视,早点查出,假性近视可以通过干预防止变成真性近视,真性近视也不至于从一两百度快速发展为高度近视。”邓燕说,对低度近视进行干预,完全可以延缓它向中高度近视发展的进程。
“低度近视对生活影响小些,但拖成高度近视,会给孩子将来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高度近视并非如很多家长认为的‘手术就能解决问题’,600度以上做视力矫正手术效果就要差好多。”邓燕说,手术能改变眼睛屈光度,却无法改变高度近视对眼底带来的损害,这种损害是不可逆的。高度近视眼还有致盲、白内障、青光眼的风险。
“很多人以为近视不会痛就不是病,其实若不及时干预会为很多‘长痛’埋下隐患。”范奕说。
全身性疾病和老龄化对眼健康的影响
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我国眼底疾病患者数量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眼底疾病诊疗水平不断取得新进展。例如,OCT技术(非接触式、非侵入性眼科影像诊断技术)提升了眼底疾病诊断水平,而创新药物的使用让老年性黄斑变性有了药物治疗方式。
“眼底疾病治疗难度大,有效的治疗方式不多,很多患者最终失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眼底病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有信说,这需要医院、行业协会等共同推动,通过创新使医、教、研、管有机结合,助力眼科专业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眼科中心副主任孙晓东说:“综合性医院的眼科不仅与视觉健康有关。很多全身性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疾病、风湿免疫病等对眼健康都会造成影响。”
孙晓东建议,对于眼科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眼科,要突出学科特色,增强医、教、研、管综合水平,发挥综合医院的全科优势,关注全身性疾病在眼科的表现,提高对患者的服务能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副主任洪晶认为,从我国眼科整体的医疗水平来看,仍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有些基层医院即使配备了专业设备,也缺乏对一些眼科疾病的分析诊断能力。建议进一步借助人工智能和
远程诊疗
等技术,
促进基层
医院医疗
水平提
升,让更
多眼科疾
病患者能被早发现、早干预。
关注恶性程度高转移率高的眼黑色素瘤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罕见病及头颈内科主任医师方美玉表示,公众在关注青少年近视、老年人青光眼等常见眼部问题时,也需要关注恶性程度高、转移率高的眼黑色素瘤。
据了解,大多数恶性黑色素瘤往往来自身体上的一颗痣,由于位于皮肤表面,出现突变时容易发现并引起重视。但眼黑色素瘤早期症状为短暂视力异常、眼部刺激等,极易被大众忽视,绝大多数病人是有肝脏转移的情况后,才知道病因是眼黑色素瘤。
方美玉介绍,眼黑色素瘤早期阶段,通过局部手术或者近距离贴片放疗,患者能保住眼球并保留一定视力,预后也会较好。但遗憾的是,大部分患者发现并采取治疗的时间比较晚,最终只能摘除眼球。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每年大约会接诊十多位眼黑色素瘤的患者,平均年龄40岁以上,其中一部分人是摘除眼球术后进行辅助治疗,而大约一半的人是摘除眼球后又出现了复发。
“眼黑色素瘤的可怕之处在于,病人即使已经摘除了眼球,但仍有50%的概率会复发。而且恶性黑色素瘤的一大特点就是容易出现转移。”方美玉提到,发生在不同部位的黑色素瘤易转移的部位也不同,长在皮肤上的比较容易转移到大脑和肺,而眼黑色素瘤最容易出现转移的部位则是肝脏。
专家表示,眼黑色素瘤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外界强光刺激以及自身基因,但具体到个别病例的病因并未能一一查明。方美玉提醒,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眼睛受到强光照射,同时,对于眼睛的检查也不能忽视,“一般体检中的眼部相关检查无法看到眼底情况,建议每三年左右做一次眼底镜检查,若发现异常尽早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诊治。”(新华社)
新闻推荐
@云南日报7月15日消息,当日,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发布通报,通报全文如下:近日,关于质疑第34届全国青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