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质量报舆情监测中心利用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单位网站和微博的观察,以及对各大社交网站、论坛的监测,依据事件新闻转载量、微博微信转发和评论数等数据,监测出一周以来关注度较高的消费热点事件。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
记者王钰
舆情回顾
“强行将精品课贬值为廉价的‘口水课’”,“以系统升级为名,违反购课合同,强行增加有效期”,“承诺先消耗赠课,后消耗合同课时,现在反向操作拒不承认”……日前,张女士对线上教育机构“哒哒英语”进行了投诉。
为了市场推广,不少APP利用各类优惠措施和“薅羊毛”规则吸引用户,但消费者掏了钱、办了会员,则面临规则说改就改、优惠说没就没的情况。条款说变就变,规则说改就改,在各类购物、娱乐、教育等APP盛行的当下,不少消费者被商家单方面擅改规则搞得团团转。如何在新的经济业态下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搜索
截至7月16日17:00,搜索关键词“APP条款随意更改”,百度找到相关结果约397万个,找到相关资讯约21.5万篇;新浪微博找到相关结果0.6万个;腾讯微信找到相关文章486篇。
舆情背景
从现实情况看,已有部分消费者对APP条款频繁“变脸”说不,比如有的通过投诉维权,有的通过起诉维权。
今年6月,爱奇艺《庆余年》超前点播案宣判。北京互联网法院认为,被告爱奇艺平台存在“单方变更合同条款”、损害黄金VIP会员提前观剧权益的行为,判决其需向原告吴声威提供其原享有的黄金VIP权益15天,并赔偿原告公证费损失1500元。
也有监管部门对擅自修改规则的APP说不,如主打情侣社交的“爱情银行”APP,曾因突然擅自修改签到规则,使不少用户无法登陆甚至被封号,引发多人投诉,最终“爱情银行”APP被关停。
我国APP总数目前达360万款,每款APP都有不少用户,知名APP更拥有“天量”用户。即使是部分APP条款“变脸”,也会损害不少消费者合法权益,但坦率地说,有维权意识、维权行动的占比很低,原因之一是,多数用户权益受损后,认为损失“不大”,而维权成本较高,维权不划算。
各界声音
广东广和(长春)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雨琦: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捷:最根本的还是商家和企业要守信,“诚信”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在商品交易的过程中,守合同、讲承诺,必然减少交易的成本;如果每次交易都要用法律、法规等外部条例约束,必然增加交易成本。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
网友声音
@米朵蝴蝶:更改条款也该告知用户吧?这个不是基本的吗?
@小恶魔青青:这种情况真的就是不讲诚信了。
@无叶珊瑚:希望监管部门能好好整治一下这些无良企业。
舆情分析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合同法》则明确,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电子商务法》也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修改平台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应当在其首页显著位置公开征求意见,采取合理措施确保有关各方能够及时充分表达意见。修改内容应当至少在实施前7日予以公示。
从一些APP经营情况看,一些经营者把消费者的利益当成可以随意揉捏的玩具,把消费者当成可随意收割的韭菜,其相关的服务条款说改就改、想停就停、当初承诺的优惠说没就没,不但有违商业诚信,更是对上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无视和违背,涉嫌欺诈经营。
问题是,如此多重的明确规定面前,一些APP经营者为何仍敢于这样做呢?除了消费者不够理性消费、欠缺防忽悠意识之外,很显然违规成本太小是重要原因。
一方面,APP经营具有虚拟性,相关违规行为相对难以捕捉和固定,对众多消费者来说,面对这类侵权难以有效取得证据,再加上维权意识不够强、维权方式不够优等,使得侵权APP没有受到应有的及时处罚。
另一方面,则是面对这一相对的新生事物,相关执法部门在监管上还存在薄弱环节,导致最终的违法行为得不到足够的惩处,法治威慑力不足。
APP条款频“变脸”,亟待监管拉下脸。监管部门要对说话不算数的相关APP经营者要露头就打,用巨大违规成本进行震慑。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孟凡虎通讯员费晓华)记者从岚桥集团获悉,日前,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