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鹏
上马街道辛屯社区村东头,临近车站的地方,突兀地矗立着一座钟亭,在现代化建筑群中,显得颇有些落寞。
据碑文记载,辛屯钟亭兴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隶属关帝庙的配套建筑。听村里的老人讲,明朝中期,王氏族人自云南迁入赵家屯,赵氏祖先将此地让给王姓家族,自己则迁往村庄西边,另立新村“赵家岭”,王氏感赵氏信义之故,改“赵家屯”为“信屯”(以后逐渐演变为辛屯),“义”字当先,情谊为重,当年的慷慨之举,以致代代相传,成为建造关帝庙与钟亭的内在动力,着实让人感动。
说起来,关帝庙与其他地方的庙宇相比并无二致,大殿三间瓦房已于1958年拆毁,唯独这座钟亭历经沧桑屹立不倒,方圆几十里名气很大,那么它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秋天的一个清晨,小雨还在不急不慢地下着,路上行人稀少,我来到钟亭,细细端详着它的样貌,感受它的前世今生。
钟亭采用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通体由石材建造,四根方形石柱撑起四角亭,钟楼上方镶嵌石制挡板,四块挡板上分别刻有巨龙、麒麟、凤凰、麋鹿等吉祥物,造型别致栩栩如生。钟亭顶部为“庑殿顶”式样,内部中央是“笔架”造型,铁钩通过孔洞悬挂千斤青铜大钟,据说钟声铿锵清亮,余音绕耳。初为祭祀仪式所用,后村内逢有红白喜事时敲响,喜事敲击缓慢悠扬,丧事急促沉重,早有约定俗成。尽管以后村里出现了高音喇叭,但很长一段时间,村人仍然习惯于这一信息传递渠道,有事没事喜欢到这儿转转、走走,好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欲罢不能,因为倾注了太多感情,家家户户珍藏着一段难忘的经历。
二百多年的时光,钟亭几度易址,但原貌仍在,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走过两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一路延续到今天。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有外地人打算出巨资购买,遭到村委断然拒绝,可谓功德无量,保留住了绵绵不绝的文脉传承。
钟亭老了,似乎被时代遗忘,当年亮白色的石材历经岁月的濯洗,微微泛出黄橙橙的光晕,风华绝代转眼已是迟暮之年,久而久之,干脆成了车站挡风遮雨的场所。经济社会,似乎都在推陈出新,谁还会在意这样一处陈旧的亭子?只是等车的间隙,或者接人的当口,似乎不经意间,眼睛瞥过土黄色的古物,觉得有些奇怪,上下打量一番,心里不免嘀咕几句,一时看不出个所以然,觉得距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也就不放在心上,很快忘记了。
过去了的,并不意味着永远消失了,总会在特定时间留下它独有的印记,或者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传说,想来,还是有迹可循的。这四四方方的钟亭啊,见证了人间多少悲欢离合的际遇?钟声震荡,溅起命运的一圈圈涟漪,在一声声深情的告白中,它忠实地履行了自身的使命,亦品味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
想想吧,多少个欢声笑语的良辰,鞭炮齐鸣钟亭披红挂彩,迎来了多少人生快意之事;又有多少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人们默默无语三三两两走散,惨白的月光下,大钟躲在角落独自摇头叹息。冷暖晨昏,生老病死,世间悲喜相续循环往复,有些无奈,有些惆怅,钟声起起落落,无始无终,那些红尘往事飘飘渺渺渐行渐远,长长的背影拖曳着暗夜的长裙,沉默而冷峻。
古往今来,围绕这座钟亭,发生过多少寻常或不寻常的故事?有的被风吹散,有的随流水远去,有的执拗地萦绕在村子上空,再也不肯离开,情节遁入一个隐秘的场所,趴在窗户上往外张望,只需轻轻一呼,便可敞开大门飞奔而来。有缘千里来相会,它在等待召唤,期盼一个闲暇的午后,冲上一壶清茶,与有心人席地而坐,慢慢地咂摸、品味。
抚摸斑驳的碑文,思绪不觉袅袅飘散,那些有幸载入地方史志的事件,难觅大钟尺寸之功,而一些普普通通的小民百姓,大多则徘徊于钟亭之内,悄无声息淹没于时光的洪流之中,而这,才是常态,亦是人间烟火的动人之处!重新挖掘、审视、解读其蕴含的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是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钟亭屹立至今的缘由所在。
辛屯钟亭,虽经历了244年的风风雨雨,仍旧保存完好。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15日召见美国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就美国总统特朗普刚刚签署所谓“香港自治法案”及有关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