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珊
《等茶:草木静美人间很值得》夏炜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交友这个事儿和喝茶相似。
一杯下去,对路,继续喝,不对路,倒掉换茶再来一杯。说起来有些残酷,但这世上人比茶多,多过我老北京民间说的茉莉花茶叶沫子“满天星”。如果遇到一个人,明明感觉不能引为好友,又何必强硬要继续交往下去呢。从这一点上来说,夏炜兄就是我这几年来难得收获的“对路”的朋友,默契的文友。
四年前,我在厦门暂住写小说,经介绍认识了夏兄。那次见面时间不长,但夏兄无论对文学创作、饮食起居、福建本地的风土人情都侃侃而谈,谈姿潇洒,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日常的文学和诗画创作中,以“茶”为题的小说、散文、画作都不少,七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铁观音》当年出版上市也引起过轰动,而这次的美文小品合集《等茶》就是他以“茶”为主题的最新佳作。
《等茶》共分为:茶言、茶颜、观色三个部分,共224页,50篇美文。看上去灵巧精致的一个小本,却十分耐读。每篇文章都是句句实写,质地紧密,就好像饮茶这件事儿本身。端起一杯清茶,看起来淡,喝一口下去细品却要有一会儿。
看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全”。关于“茶”方面的知识解读全面而详细,却又不是简单的掉书袋,而是缓缓道来、引经据典,结合自身的阅历让人有所收获。像《大红袍及其他》《银叶碧叶暗香来》《婺源绿》《金城里的三炮台》等都能作为了解名茶的普及小文,而《紫玉金砂》《茗杯小述》《茶宠——手边的温暖》《茶与神农》《十八相宜述茗情》则可以作为茶文化引申后的一些读本,看完之后让人对“茶文化”三个字有更广泛的印象。这好比墨色晕染纸上,品茶的意境就先有了。
这本书给我的第二个感受是“趣”。这当然是因为夏兄本人生性活泼,谈吐风趣。写文章的时候他也是有趣得很。比如在《品茗》一文中用的几个“品”字,耐人寻味。再如《闻香》一文,他开头就写,曾有位女士看他又写作又画画,就问他写作和画画究竟更爱哪一个?他上来就说,最爱佳人,再爱茶烟,再次是读书,最后才是写写画画。那女士对这个答案自然很意外。我读到这儿立刻笑问他,不了解他的人肯定要吓着了。他却坦荡荡地发四个字来:性情中人。
要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三个感受,那可能就是“人生”本身了。“人生”两个字和茶联系起来是最通俗的,被用得最多的,也是最贴切的。很多年前,我因为在一位友人那里第一次喝了昆仑雪菊,听她讲了不少茶道,就买了一些茶文化的书。印象比较深刻的除了民国一些文人墨客的短文(不成系统却有时过境迁感)就是梁晓声写的散文《父亲与茶》。他写父亲几次送茶,写尽了一家人几十年的悲苦命运。茶和人生的紧密关系在这篇叙事散文中可见一斑。
茶有百味,人生比百味更多。我不是喝茶的行家,也曾被夏兄笑话说北京人只喜欢喝茉莉花茶。想起2014年到2016年间,我在杭州麦家理想谷客居写作,断断续续住了一年有余。每次从北京去杭州我都要从家里带上一包老北京的茉莉花茶,还有一只家中的小茶杯。每天吃过早饭后,用家里的小茶杯沏一杯老茉莉花茶再开始一天的写作成了书店生活的日常。有次,麦家正好从我旁边路过,拿起桌上我家那只简陋的茶杯笑问我,这样一只杯子是哪里来的?他“明知故问”语气幽默,显然是在打趣我。因为这只从北京带过来的老茶杯,和书店里从世界各地精心挑选来的精美咖啡杯比起来真是寒碜。我却觉得那只茶杯是全世界最美的,从这杯子里沏出来的老茉莉花茶是全世界最好喝的。
北京有首老歌《前门情思大碗茶》,歌词简朴,情感却深。老北京的大碗茶都是用最普通的茶叶末放在破旧的大海碗里,开水浇里面,几分钱一碗。喝茶现场就是“牛饮”现场,当街一站,一口猛灌下去就为了解渴。这自然和《等茶》中写的各种名茶没法相比,但这也是当年北京平民的“茶文化”。
合上书后我在想,在中国目前日益兴盛的茶文化热象中,在全民饮茶、全民谈茶的文化繁荣现象背后,又有多少人真正需要懂得要怎么喝茶好,怎么谈茶妙呢?我十分乐意在平淡生活中向着精致生活去间歇性靠拢,如夏兄这样品茶的行家,懂茶的文人一样,哪天心情灿烂,约上几位好友,沏一壶茶,换不同种茶,和大家谈古论今,谈文学谈人生。
新闻推荐
他山之石□丁小村1我高考那年是1987年。当时我们宿舍住了八个人,都是农村孩子,周末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