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统筹/全媒体记者 谢岩
近期,高考中考、报志愿、录取通知书……考试录取等一系列新闻,有着极高的关注度,除了考生之外,“过来人”们也都不由自主地“想当年”:
“今年高考可以报96个志愿?想当年,我们只能报三个!而且还是考试前就报!”
“现在居然有电竞专业,还有高尔夫管理?易学专业?这么新奇特?我们当年计算机专业就算最新的了……”
“那时候哪有人指导啊,以为文秘就去干秘书,建筑就去盖房子,没想到企业管理变成了被人管理……如果再给一次机会,那我报什么专业呢?”
是的,如果再给一次机会,你会选择什么专业呢?这个不可能的假设,让人无限遐想:它可能包含你对现实的抱怨,对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还有,你对未来的期许吧。
如果岁月可回头
受访者:李娜 媒体工作者
全媒体记者 王娟
焦虑不安,烦躁无比,还有1000多字才能截稿。
周日的下午,李娜开着电脑在家码字,她不记得这是第几个加班赶稿的周末。
“今天就等着你的稿子了,亲。”
微信上,编辑的留言让李娜更加煎熬起来。
电脑索性一关,李娜到阳台上平复心情,以便更好地进入写稿状态。
小区外的广场上,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在玩耍。李娜焦躁的心情转为了愧疚,瞥眼望去,客厅里,10岁的老大正在看着2岁的老二,他们也想出去玩,可是李娜没有时间。
想起18年前,高考成绩出来后,义无反顾选择媒体专业的豪情,李娜把它归结为理想,现在她只想现实一把。
如果重新选择专业,李娜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师范类专业。
“我们那时候,师范类专业不需要考教师资格证,毕业就可以考老师。”李娜一脸向往,“教书育人,一年3个月的假期,工资待遇好,有时间陪孩子,我有好多同学进了高中、职业学校当老师。”
“有荣光,有激情,有责任,有理想……”是李娜对现在新闻工作岗位的总结,也是她一度向往的职业状态。“但是”,她话锋一转,“有了孩子之后,工作经常会与孩子发生冲突,尤其是周末或者假期里需要外出采访或者加班写稿。”
“有时候为了工作牺牲陪孩子的时间,有时候为了孩子拒绝了工作,无论哪种情况,随之而来的是焦躁、不安、愧疚。”
“如果当初选择了师范类专业,考了老师,应该不会有现在的这些纠结和冲突吧。”最后的这句话,李娜透着些许自问。
如果可以,我想仰望星空,探索宇宙
受访者:张先生 企业技术人员
全媒体记者 孙立梅
很多人在羡慕别人的专业,吐槽自己的专业,大多数人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一定会换一个专业。7月23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萌动在张先生内心的天文梦又一次被燃烧起来。
今年已经40岁的张先生在一家企业上班,他坦言,上学的时候也没发现自己有什么兴趣,对于未来的规划几乎是空白的。那是上世纪90年代,多数父母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没有什么指导意见,老师对于学生的鼓励就是“好好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而对于专业的选择,从来没有人给过自己指导和提示。作为一个理科男生,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糊里糊涂地在计算机、化工、土木方向里面三选一,挑了一个计算机方面的专业。“当时录取的学校还算可以,父母、老师都很高兴。”他说。
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觉得还有很多专业以外的东西更吸引自己。每当站在星空之下,只认识几个星座的他总是发出无限感慨:绵延的山脉、浩淼的大海、遥遥望不到边际的地平线,地球是如此广阔辽远,大气磅礴,但放眼茫茫宇宙,才知道地球在宇宙中就如我们生于地球上。浩瀚星海,我们的星球犹如其中的一粒尘埃,和无数的星辰迢迢相隔。
他最想做的就是跟着中国天文研究的脚步,跟着探测器的摄像头去捕捉另外那些星球的奥秘:关于它们的颜色、形状、生存状态,去发现遥远的那里是否有外星人,是否像我们地球人一样有着关于宇宙的美好想象。
如果可以重来,或许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受访者:孙蕾 市政环境工程人员
全媒体记者 刘江雪
时间轻轻一晃,距离大学毕业已经十四年了。这十四年里,我和很多大学生一样,经历了毕业、实习、磨炼、就业、改行……这样一个不可能的“如果”,仿佛把我带回了十四年前。
“再给一次机会,想报什么专业”?这简直是一个“为所欲为”的重来按键。
十四年前,刚刚高中毕业的我带着对大学、对未来的懵懂未知,踏进了环境工程专业的门槛,从此与测绘、城市给排水、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噪声污染处理结下了不解之缘。别的专业学生漂漂亮亮做着社会实践的时候,我们被带进了油渍渍的车床厂房,原本只能在路边或者工厂看到的电焊机也交到了我们手上,要求焊出“漂亮的波浪形花纹”,别的专业学生参加实习,去的是现代化工厂、技术型部门,而我们顶着30℃以上的高温,辗转在污水厂、垃圾处理站……
回想那几年,记忆里充斥的,是贴在宿舍玻璃窗上一幅又一幅描不完的大图,CAD工程制图操作中背不完的快捷键,手一抖就废的硫酸纸,永远算不完的管网平差和总也挥之不去的垃圾渗滤液的腐臭酸味。
如果……如果……像很多人一样,我也经常把如果挂在嘴边,如果重来,我想学中文专业,可以天天跟老师谈论诗词歌赋人生哲学,可以在中国古典文学浩瀚的海洋里泡到肿胀,弥补当年“选修课必修、必修课选修”的遗憾;如果重来,我想学历史专业,上至秦皇汉武的雄才伟略,下到满清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问鼎中原由盛转衰;如果重来,我想进部队、进军营,学习军事科技知识,以一名军人的姿态,坚守岗位、保家卫国……
如果有很多。可当我静下来认真思考这份“如果”的时候,竟然从无数未发生、也不可能发生的如果中感受到了一丝丝,甚至一种强烈的不舍。然后我不得不承认,有些事如果可以重来,或许我们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我想,很多高中应届毕业生也同那时的我一样,对于一门专业背后所要开启的人生不甚清晰。但是,那一行几乎是亲朋好友共同参与谋划、被郑重填在志愿表上的字眼,充满了“过来人”的判断与期许。那是一个人由“学生”到“社会”的第一次对接。
选择之后,我们要面对的,就是相应的付出。比如我们在零下几摄氏度的气温里穿着两层羽绒服做测绘,通宵达旦地在图书馆做曝气池设计,在泵房门口到泵站底3米距离的实际情况面前不能忘了给画个梯子……我想,在学习知识之外,大学教会我们更多的,是如何学习知识,如何为自己的选择担当,如何做好准备接受社会的摔打,如何从纸上谈兵,转化为承担责任。
这比选择一个专业来得更加重要,因为在这背后,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选择的态度,以及这份态度下往后漫长的人生。
如果可以,我想带上心灵和眼睛,去环游
受访者:杜晓慧 电商从业者
全媒体记者 宋庆艳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选择专业的话,毫无疑问,我会报“涉外导游”这个专业,因为这样可以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可以走遍世界各地,“公私兼顾”,人生幸事!
因为《巴黎圣母院》这本书,我对巴黎圣母院神往已久。这座在1345年建成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是古老巴黎的象征,不知现在是否还可以看到卡西莫多敲的那座钟?还可以看到艾丝美拉达在教堂里的那间临时安身之所?这些故事中蕴含的经典气息,比建筑本身更让我着迷。
如果到巴黎,我还想到塞纳河畔的河左岸走一走。19世纪时,塞纳河蜿蜒西流穿过巴黎市中心,河的右岸是新兴商业的繁华景象,左岸则是艺术丰沛的人文思潮。
曾经有书这样写道:“当然,更会有来来去去的过客:他是沙特,和一名叫做西蒙波娃的女子在咖啡馆里酝酿存在主义,也酝酿爱情;他是达文西,面对蒙娜丽莎的微笑,嘴里跟眼里都尝了一杯加了糖的咖啡;他是雪莱,追逐着爱情,累了,正坐在咖啡馆里歇脚;他是海明威,坐在窗边透光的那一张桌子旁,写《太阳照常升起》,也写心情……”很想在左岸随便找间咖啡馆坐一坐,感受思潮交错的时空,看看行人们的浅吟低酌。巴黎的文艺和浪漫,也会化为笔下的文字吧?
当然,巴黎只是我向往的其中一个城市。倘若做了一名涉外导游,我还想去看看埃及的金字塔、南非的桌山、巴西著名的地下湖泊———蓝湖洞……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和发现世界的奥秘。
新闻推荐
牛崇祥,男,1963年出生于江苏宿迁,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宿迁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非遗项目苏北大鼓第八代传人,被苏鲁豫晥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