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伟民
连日来,社会各界对浙江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的讨论热度不减。不少人认为其文字里行间虽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但行文却晦涩难懂。若非学富五车的专家学者,怕是难以领会文中要义。笔者认为,这样的文章出自一名高中生之手,理应点赞,但在高考作文评阅时,也应让文风朴实者有一席之地。
《生活在树上》一文,多用“嚆矢、振翮、孜孜矻矻”等生僻词汇,引用“卡尔维诺、麦金太尔、切斯瓦夫·米沃什”等国外名人。这些均非大多数未及弱冠且学业负荷沉重的学生们能够熟记并活用的。高考历时多年,学生们也从引用古今中国名人逐步过渡到那些不为众人所知的国外名人身上。有评论高考的文章说过,考生若停留在屈原、苏轼、鲁迅等国内外古今名人身上,恐怕难得高分。如此一来,这些生僻词汇、外国名人就成了夺分的“奇兵”。若是人人为求其效而尝试晦涩行文,必当走入作文歧途。毕竟文章是给更多的人看的,让普通人看得明白、透彻,才适合流传。
在这里不妨效仿白居易。乐天成诗,必与村中识字不多的村人看,凡村人看不懂的全部撕毁重写。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对于这一点,高考作文评分有着明确的标准。诚如《生活在树上》这一满分作文,也有阅卷者只打了39分,按百分制换算70分都不到。毕竟高考阅卷时间有限,老师们不可能会花上十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来慢慢阅读。笔者看来,高中生作文,但凡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行文流畅,说理通彻的,都应当称得上好文章。
之所以提出“让文风朴实者有一席之地”,笔者觉得那就是要抒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悟,讲好与自己有关的故事。这些文字中有着明显的个人标签而不为他人所有。在行文之时,通俗明了的语言,就能说清一个事情、讲明一个道理。众所周知,巴金百岁之时,亦能行文,字里行间少有修饰之语,却让人百读不厌,津津乐道;皖籍作家钱红丽在一次讲座时说,好的文章都没有太多“定语”。也就是说,剔除那些可有可无的修饰成份,回归事物的本身,直截了当、不绕圈子、融入作者性情的文字,就是朴实的好文章。
或许这样的文章在阅评中不占巧,难出成绩,因此需要更多的阅卷者加以引导。
新闻推荐
英属维京群岛商业公司法第204条委任清盘人通知 Iconic Towers of Zhonghe Ltd(自愿清盘中) 公司编号:1966872
按照英属维京群岛2004年商业公司法第204条的(b)分项,特此通知,该公司进行自愿清盘中。从2020年8月12日开始自愿清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