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21世纪教育学院 熊丙奇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名校发布通知,在今年高考录取的2020级本科新生中补招强基计划学生。至少其中两所高校的相关工作人员称,该校今年强基计划没有完成。
部分舆论称,“强基计划遇冷”,甚至断言该计划“失败”。事实上,强基计划报考不会太火爆,这是在计划设计之初就预料到的情况。断言计划“失败”者,可能并未搞清计划实施的初衷。
实际上,当前招生情况恰恰反映出推进该计划的必要性。
吸引更多学生选择基础学科专业,并培养成拔尖人才,仅靠一项招生改革还不够,还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兴趣,全社会也需摆脱功利的成才观。
推出强基计划,有两方面重要考虑。一是在我国高考志愿填报中,优秀考生热衷选择经管等热门专业,报考基础学科并不踊跃,这影响到基础学科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
二是将招生和培养改革结合起来,通过36所“双一流”大学试点吸引更多学生报考,并为我国基础学科培养更多拔尖人才。
与自主招生的试点高校拿出最热门专业相比,强基计划限定了招生专业为基础学科专业,36所“双一流”建设大学进行强基计划招生的专业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古文字学、 信息、力学、核工程、医学、考古等12学科184个相关专业。客观而言,这些都非大热专业,一定程度影响了强基计划的吸引力。
有人说,如果强基计划采取降分录取等方式,可能报考学生会更多。这正是强基计划所反对的,该计划本意是希望考生基于兴趣而选择,而非为了获得降分录取的优惠。
因此,强基计划的招生实行多元评价方式,按高考成绩85%、校测成绩15%综合评价。录取后,考生也不得转专业,如果要转,也只能从同一专业的强基计划班转至非计划班。
“非热门专业、无降分录取优惠、进校后不能转专业”等特点,让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相比略显劣势。但实际上,给予考生降分录取优惠的自主招生,却导致考生、家长和社会功利对待,并出现招生和培养脱节的尴尬。
推进强基计划,本意就非追求考生与家长的热捧。最好状态是,考生和家长理性对待,不再将其作为进入名校的跳板,做好长远发展规划,谨慎选择。
有意思的是,仍有人以功利心态面对待强基计划。有学校告诉考生,不要选择强基计划,反正也没有降分优惠,而且这些专业都非热门。为继续做强基计划的培训业务,有的教育机构则反复向考生和家长灌输“低分进名校”的观念。
对于今年强基计划“遇冷”,甚至有自媒体分析称,这有利于明年的报考学生。这最终将关注点置于录取,而非学生的学习与成才。
通过第一年的强基计划招生,可以了解考生在选择专业时的现实考虑。在剥离了“跳板”因素后,考生选择专业,更能反应自己的真实兴趣。这也是对今年报考情况的肯定。而计划名额未招满,则说明继续推进计划的必要性。
当然,强基计划仍需补招,这背后也的确存在问题。
首先,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还不够。这导致学生报考学校、专业时,存在盲目从众、跟风等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的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人数最多。基础教育仍需引导学生关注基础学科专业。
其次,该计划也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一是调整申请报名方式。今年的强基计划报名时间在高考前,且每名考生只能申请一所学校,这影响了考生的选择权,也导致部分高校报名人数偏少。
针对此现状,完全可以调整为平行志愿填报,让学生申请多所学校的多个专业,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再投档,并对进档学生进行校测。上海实行的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就允许考生填报4所学校,按平行志愿方式投档。
二是提高校测权重。今年强基计划校测权重只有15%,加上要以高考成绩作为入围门槛(高考成绩占85%),也确实让一些考生和家长觉得参与强基计划意义不大。
强基计划要防止考生和家长过于功利对待,但无视其功利诉求,也会影响到计划的顺利推进。对此,可以在把高考成绩作为入围门槛之后,降低高考成绩权重,提高校测权重。
进一步,强基计划还可采取在高考成绩公布后,由高校自主提出申请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者可自主申请多所高校,而高校对其独立进行评价录取。这样,学生和学校拥有双向选择的权利,更有利于高校建立自主、多元的评价体系。
(熊丙奇,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新闻推荐
中职与普高招生,要充分考虑到中职学校、普高学校现有教育资源,不能“一刀切”分配中职学校、普高学校招生比例。中职扩招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