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标
眨眼间,离开家乡已近50年,回望来时,也曾十数次踏上过回乡的小路,拥抱过家乡的山,感叹过家乡的水,触摸过家乡的风,但从没有细细品味过,家乡深邃的夜空,动人的星光。
我的家乡坐落在湘西南的武冈农村,站在山上朝下看,整个村落俨然像个大锅底,数十户人家都挤住在锅沿边上,祖祖辈辈,刀耕火种,生活穷酸难熬,观念守旧落后,志不移海,村无远景。
那一年,改革春风,叩开了尘封的山门,开放大潮,荡出了家乡人的喜悦,人变精神,地换新貌,村子处处人心爽祥。
然而,在我的印象中,数十年前,家乡的山山岭岭,都是光秃秃的,寸草难生,寸木不长,植被破坏严重。
一到寒冬,北风呼啸怒号,久盼的雪花呼之难飘。龟裂的土地,朝天裸露,干涸的水田,死气沉沉,似乎发出阵阵呻吟,渴盼着雨水的浇灌。
而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天不高,云不淡,天空灰蒙蒙。举目望天,云横沉沉,俯首看地,山中林不青,地上花草少。村民的环保意识,极度贫乏,从不思考绿水青山的潜在价值。
记得40多年前的一天清早,我正好回乡省亲,得知所在村子,集体放山砍柴,大人小孩,人人腰别砍刀,手持长绳,一窝蜂似的冲进山林,按规定只能砍伐杂树杂藤和野草,可心野的村民,杂树杂草片甲不留,不少碗口大的树木也被一砍而尽,不到一天工夫,山山岭岭,刀过树倒,人过山光,为打柴火,不计后果,其情其景,莫不使人心添酸、胸添堵。接下来的几次放山,更是树不留叶,藤不留根,所砍之处,山伤筋骨,地伤元气,满目穷山,伤痕累累。
只因生态破坏殆尽,恶果随之即来。一年一小旱,三年一大旱,小旱粮不收半,大旱颗粒无收。
接下来的1986年,家乡旱情百年不遇。天天万里无云,碧空丽日,草木触火即燃,山头寸草不生。全靠政府派车送水进村,家家排队等水,户户为水引纷争,这一送水,长达百余天……
饱尝生态恶化之苦的乡亲们,痛定思痛,下决心封山育林,培植水源,对乱砍乱伐树木森林者,以砍一种十处罚,同时设立看山巡山制度,安排专职人员,昼守夜伏,数十年如一日,以弥补对大自然的亏歉……
多年以后,庚子年一个季节,我又一次回到了家乡。吃罢晚饭,独自来到后山坡上,举目四望,远看群山黛绿,近闻流水涓涓,田园秋虫低唱,入林的鸟儿雀跃,钻进了群山。夜鹰鸟告别了一天的辛劳,飞向了幽深的夜色之中,家乡的恬静之美,突现眼帘。
此刻,我突然举目苍穹,虽无皓月当空,但深邃的天际上,繁星点点,泛动着柔和的光芒,指引着久别的游子重回故乡。
面对柔和的夜色、静谧的村庄。我不由得脱口而出,家乡的群山绿油油,深蓝色的天幕上,家乡的星星亮晶晶。沉浸在这幸福中的,还有我的父老乡亲。
新闻推荐
一、扫黑除恶的第一责任、直接责任、行业监管责任是什么?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各级政法机关主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