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青年”是指同时有主业和副业的年轻群体。如今,新兴职业的出现,给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近两年,有更多年轻人加入了“两栖青年”的队伍。“两栖”规模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年轻人中的普遍现象。日前,有媒体联合问卷网,对1945名18岁—35周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30.3%的受访青年表示自己就是“两栖青年”,61.4%的受访青年有想法、正在计划中,两者合计91.7%。青年的选择相对集中在微商代购、快车/顺风车司机、网络自媒体等三类职业。70.6%的受访青年建议“两栖青年”调整分配好时间和精力,不影响本职工作。
69.6%受访青年感到身边“两栖青年”多
在广东从事会计工作的王楠(化名)说,她身边的朋友不少都有多重身份。有的在本职工作之余,还经营一家书店或奶茶店,也有的在晚上下班后开顺风车。
已经工作两年的胡夏(化名)还有第二个身份:微商。大学时,她趁闲暇时间做起了微商,赚零花钱。一开始只卖衣服,慢慢有了许多回头客,也积攒了自己的渠道,货品也越来越丰富,包括面膜、鞋、包、家居用品等。工作后她也一直在坚持,还开了自己的网上店铺。“很多顾客加了我的微信,常来问有没有新品,不少都成了朋友。我觉得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份职业,还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我感到现在‘两栖青年’是比较庞大的群体了。‘两栖青年’中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很多,副业也多集中在知识技能领域,比如就业辅导、面试、培训等。”上海某证券公司职员曹宇(化名)坦言,自己还没有从事副业的打算,“本职工作强度就非常大了,当下还是想集中精力在主业上做出一番成就,专注主业的职业晋升”。
69.6%的受访青年感到身边“两栖青年”很多,其中13.8%表示非常多。有30.3%的受访青年表示自己就是“两栖青年”,61.4%的受访青年有想法、正在计划中,两者合计91.7%。仅8.3%的受访青年没有做“两栖青年”的计划。交互分析发现,二线城市“两栖青年”最多,其次是一线城市。
“两栖青年”主要集中在哪些职业?调查显示,微商代购(65.2%)是最多的,之后是快车/顺风车司机(56.6%)、网络自媒体(45.9%)。其他还有:新兴职业,例如网评达人、付费咨询师等(37.2%),家教(35.1%)。
成为“两栖青年”,前提不影响本职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教授表示,“两栖青年”中,有的处于职业探索阶段,是过渡性的,有的就是为了职业多元化,体验能够丰富多样。未来,如果人们的收入来源都是多栖,分布于不同机构、不同时间点,可能就没有“职业”这个概念了。“但拥有多个职业并不意味着人们的技能得不到提升、体验差、生活凌乱。这是一种新的工作生态,一种新的市场格局”。
大家如何看待多重职业身份对职业发展的影响?47.9%的受访青年认为积极影响更大,能够激发创造性,17.8%的受访青年认为消极影响更大,有可能舍本逐末,32.0%的受访青年认为这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对于“两栖青年”的职业发展,70.6%的受访青年认为要不影响本职工作,68.3%的受访青年建议做副业前充分了解公司规定,不违反协议,57.2%的受访青年表示不能盲目跟风,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上海律师协会劳动关系研究委员会委员、上海远业事务所主任温陈静介绍,针对全日制用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这属于过错性解除。
温陈静表示,成为“两栖青年”,前提就是不影响本职工作,其次是平衡好时间精力和提升本职工作技能。“如果已向用人单位报备兼职情况,对方知情且同意,那用人单位就很难用兼职理由解除劳动关系”。
她提到,对于新型的劳动模式,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使无论哪种形式的劳动都能得到相应的保护,同时也保障或平衡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权益,这会更有利于劳动者对于劳动权的选择。据《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④西藏拉萨市达孜区白纳村致富带头人格桑次仁一家其乐融融。⑤拉萨市达孜区易地搬迁户旦增曲珍一家在新家过年。西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