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立足新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纲要以满足亿万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心,提出一系列发展目标和措施。目标如何实现?措施如何落实?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最近接受了专访。
如何养老:答案不止一个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积极发展农村互助幸福院等互助性养老”等多项具体措施。
“‘十四五’时期,民政部将把城镇中的闲置社会资源,经过一定程序整合改造成社区养老设施,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将新建或改造建设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范围。 ”李邦华介绍,依托养老服务设施,还将在街道、社区范围内大力发展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将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
针对互助性养老,李邦华表示,民政部将根据地方实际需求,推动农村幸福院、养老大院等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给予相应补贴,推进“时间银行”试点,探索互助性养老的更多新形式。
“2022年底前,确保每个县至少建有一所以失能照护为主的县级敬老院,优先满足失能特困人员的照护需求。 ”李邦华说,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要求,民政部将在相关政策中进一步明确目标,同时对现有养老床位进行改造升级。
最大需求:适老化改造迫在眉睫
调查显示,我国九成以上的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居家适老化改造迫在眉睫。
“‘十四五’时期,民政部计划支持200万户特殊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 ”李邦华介绍,民政部还将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将改造对象扩大到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家庭,不断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
李邦华介绍,居家适老化改造将采取施工改造、设施配备、老年用品配置等方式,着力改善老年人的居家生活和照护条件。
针对“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要求,李邦华表示,民政部将配合有关部门,以满足老年人社区养老、日常出行等需求为目标,大力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
权益保障:更多关注特殊困难群体
“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强化老年人权益保障提出明确要求,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正是老年人权益保障的重要对象。
“近年来,各地普遍建立了老年人福利津补贴制度,基本实现省级全覆盖。”李邦华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有3000多万老年人享受了不同类型的福利津补贴。他表示,“十四五”时期民政部门还将从三方面入手完善老年人福利津补贴制度。一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老年人福利津补贴提标扩面。二是推进对象精准化,更加聚焦经济困难的失能、高龄老年人。三是提升规范化、便捷性,解决智能化技术应用给老年人福利津补贴申领带来的困难。
另外,民政部将在农村留守老年人探访关爱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特殊困难失能留守老年人探访关爱制度,将探访关爱工作从农村拓展到城市,从留守老年人拓展到城乡特殊困难老年人。
“民政部将指导各地通过日常巡访掌握老年人基本情况,发现重大风险隐患时,第一时间向巡访对象的赡养人(扶养人)通报,必要时协助其向有关方面申请紧急救援,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发生。 ”李邦华说,民政部还将逐步建立全国探访关爱基础数据库,为精准帮扶、精准关爱提供数据支撑。 孙少龙 高蕾
让每个人都能“优雅”老去
当“老龄化”遇上“少子化”,中国如何破解养老困局?在日前举行的中国高层发展论坛2021年会经济峰会上,这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边是“不生”,一边是“老去”,这样的趋势能否扭转?
“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少子化、长寿化、老龄化并存的基本面,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认为,关键要不断认识新的人口机会,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红利在减少,但它依然庞大,并且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劳动力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此外,国家提出延迟退休,如果男性和女性最终退休年龄一致,释放出的性别红利把一些年轻老年人口变成大龄劳动力,劳动力资源又得到增加和补充。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认为,当下我们应积极加强普惠性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从而赋予每个人享受“优雅”老去的权利。与此同时,养老金等物质基础的保障还能进一步释放老年人的消费,使“银发经济”真正散发出无限生机。 邹多为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温竞华)记者从中国科协获悉,“十四五”期间,中国科协将推动构建高质量的科普服务体系,以科普工作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