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入土为安”是传统殡葬观念。近年来,中国多地不断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殡葬新风。其中,一些地方发放安葬补贴金鼓励树葬、海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葬。(3月27日中新社)
马上就到清明节,各地民众已纷纷去扫墓,是选择传统祭扫方式还是文明祭扫方式又成了争议的焦点。以往一到清明时节,墓园必是烟雾弥漫,爆竹声四起。但焚香燃烛、点炮烧纸既给空气带来污染,还带来安全隐患。比如每年清明期间,总能看到因为祭扫点炮烧纸引发火灾,从而造成国家或个人财产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的新闻。
进而言之,不仅是清明祭扫,传统殡葬陋习还有很多。比如人们逝世后,不少地方还习惯大操大办,进行风光大葬;国内很多地方虽实行了火葬,但还有家属花钱买通火葬场员工,通过让塑料模特穿着寿衣来替代尸体,然后让死者进行土葬;有不少逝者火化后,家属还是将骨灰装棺材进行土葬,而各地坟墓占据大量耕地资源的现象也很普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让殡葬改革推进维艰。而这些丧葬陋习也增加了民生负担,成了民生痛点。
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动殡葬改革,剑指这些丧葬陋习,也取得了不少成效。对于丧葬陋习,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引导,循序渐进改变民众头脑中陈腐的观念,移风易俗,让民众能够自动摒弃丧葬陋习;一方面也要加大财政投入,多进行政策激励与鼓励,让人们看到与感受到生态葬、绿色殡葬的好处,比如对于选择生态葬、绿色殡葬的,可对其家属予以现金奖励,或减免其丧葬费用等。
同时,也要满足民众日益多元化的正常丧葬需求,不能粗暴干预民众正常的丧葬习俗,潜移默化,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做法,只堵不疏。比如强制规定清明节要“无纸可烧”,却并没有相应的疏解方法。要过一个绿色、文明、环保的清明节,还需耐心一些,要让民众看到现代殡葬的好处,才能让民众逐渐接受现代殡葬观念。
还要清醒地看到,要革除丧葬陋习,让生态葬得到更多民众的认可并通过生态葬的推广形成新的丧葬习俗,并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改变人们的陈腐思想,在殡葬改革中寻求民众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交集点、结合点,减轻民生负担,让生态葬逐渐为更多人所接受,让现代丧葬观念逐渐取代丧葬陋习。所以,推行殡葬改革考验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与智慧,需要各地答好这一份民生考卷。
新闻推荐
3月26日晚,“带货女王”薇娅准时现身直播间。除了正常的带货母婴产品,薇娅还专门为“新疆棉制品”带货并在线普及“新疆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