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到“用人”
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升级“2.0版”
更宽松甚至“零门槛”的落户政策、更优惠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长三角多地在吸引人才方面持续加码。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相比“抢到人”,“留住人”“用好人”更为重要。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各地在“招智引才”领域的竞合日趋白热化。
“引才”各有妙招
户籍,一直是一二线城市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
上海近日出台的《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五大新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将制定差异化的人口导入和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居住证积分和落户政策,加大新城对紧缺急需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力度,拓宽海外人才引进渠道。
南京也有相同操作。今年2月,南京在《关于进一步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全面放宽浦口、六合、溧水、高淳区城镇地区落户限制,对持有上述四区居住证、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6个月以上的人员,即可办理落户。
苏州去年底发布《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实施意见》提出,落实租赁房屋常住人口在社区公共户落户政策,经房屋所有权人同意可以在房屋所在地落户,也可在房屋所在地的社区落户。
“各地大力吸引人才,是推动城镇化的手段之一。”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力推动人才引进,对优化人口结构具有积极导向作用。
“留人用人”更关键
如果说“抢人”是道必答题,在城市发展这场考试,能否答好“留住人、用好人”这道自选题,才是“得高分”的关键。
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雨看来,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与更优的生活质量。“要留住人才,让他们在城市扎根。核心是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让人才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生活上有获得感,在宜居上有认同感。”何雨进一步表示,“那些创新创业环境优越、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公共服务高质充裕、宜居体验良好的城市,有望笑到最后。”
华略智库合伙人、金融研究院院长赵永超介绍,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向深度推进,人才的涵义不断变化,除传统意义的高层次人才外,一些代表新兴行业发展方向的科技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资源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持续创业者、大型企业高管等都将是人才争夺的热点。引入人才后,要进一步鼓励其在本地发展事业,以“事业合伙人”的心态和机制吸引集聚新兴人才。
此外,赵永超建议,要突出留人用人的法治化环境。法治化的留人用人环境,是各地营商环境的具体体现,要将人才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看待,在保护人才合法权益方面发力,除在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提供便利化服务外,要格外重视营造公平环境,尊重人才的合理激励权和知识产权,发挥人才潜在价值。
城市文化软环境也至关重要。赵永超认为,留“人”更要留“心”,建议各地重视挖掘本地文化中有关“创新”“开放”等方面的文化要素。“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人才吸引力,不仅源于高端岗位、发展潜力,更得益于文化方面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要在日常工作和人才服务中体现这种导向,逐步培育人才的归属感。”赵永超说。
严跃进建议,吸引人才的同时,应该给予更好的发展环境空间,让人才可以随着城市发展而成长,而不是受制于诸如评职称等行政性规定。
潘洁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记者孙少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9日公布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情况月报数据。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