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医院大多有食堂,周边也有很多餐饮店,能提供适合患者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粥、馄饨等,且通常还算实惠。
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住院治疗,很多外地患者都是租住在医院周边,一住就是几个月,天天买饭吃经济压力不小。而且,异地看病的患者受病痛折磨,人地两生,容易感到孤独。家属亲手做的饭菜更合患者口味,也是一种心理慰藉。
江西这家“爱心厨房”广受欢迎,除了有便捷、仅象征性收费等原因,还源于患者和家属在此有柴米油盐相伴,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这对夫妻之善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而且体现在精神层面——抚慰了患者情感痛点,引发患者和家属的共鸣。
患者“吃饭难”和“吃饭贵”问题不容忽视,于异地就医患者来说尤甚。一家“爱心厨房”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一对夫妻的能力也十分有限。期待社会层面能有更积极的行动,比如更多爱心人士和爱心资本参与其中,比如在医院周边的公共服务场所规划建设中,对这一问题多一些考量,等等。总之,要通过多渠道施策,更好地帮助患者化解这道难题。
新闻推荐
坚持问题导向 强化工作举措推动依法治理 民间投融资风险工作再上台阶
本报讯(记者任雨薇)3月31日下午,全市依法治理民间投融资风险领导小组工作会召开。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依法治理民间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