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融春暖清明时,一花一树寄哀思。千百年来,清明一直是中华民族祭奠逝者、寄托哀思的重要传统节日。人们在肃穆深沉的仪式感中,慎终追远、祭祖孝亲,思虑生命本质,增益家风家教,凝聚家国情怀。
“祭如在”,清明祭奠的本义在于表达对亲人的感念与尊敬。清明时节,怀着一颗感恩、敬畏、虔诚的心,追忆过往,明理惜今,既可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之情,也可以抚慰生者的精神和心灵;从对过往的怀缅中,唤醒家族记忆,传承孝道亲情,汲取向前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清明祭祀的本质更在于精神层面的熏染,而不是借于外物的渲染。
然而,以往的清明祭扫,鞭炮、纸钱几乎是必备之物,一些公共墓地更是鞭炮炸响、纸灰飞扬,导致周边地区烟熏火燎、垃圾遍地、污染指数“爆表”。相对于传统的祭扫方式,绿色健康文明祭祀更能获得大家的认同。近年来,“鲜花代替纸钱”“丝带寄托哀思”“时空信箱”等“云祭祀”的方式渐成新风,成为缅怀先人最好的方式。特别是对于远在外地不能回家的人们来说,公共服务部门开通的祭扫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为他们提供了表达哀思、缅怀先祖的平台。这种更绿色、更低碳、更环保的祭扫方式,也让清明习俗更具“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的时代深意。
“祭之丰不如养之厚”。缅怀先辈,更应观照当下、尽孝平时。长辈健在时,应多回家看看,多陪陪他们,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时,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树立绿色生态殡葬新理念。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重于心不拘于行。只要尊老孝亲的真心真情在,清明节即可收获环境之“清”、心灵之“明”;只要传承好家风,弘扬孝老传统美德,教育好后人,清明节也可以成为敬老孝老节。
新闻推荐
鉴于近日云南省瑞丽市新增多例本土确诊病例,浙江建议当地人员暂缓来浙。发布会现场。澎湃新闻记者姚似璐图澎湃新闻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