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光烂漫杏花开的时节,都会想起韦庄。
爸爸是学中文的,家里书架上有很多他学生时代的资料书。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课余时间是非常多的,尤其像我这种性格孤僻没有朋友的。日常除了练练琴看看电视,便是大把时间在读书。小学时,爸爸扔了一本少儿版《左传》给我,说读史明智,让我好好学习。我虽是书虫,但毕竟是个资质普通的幼童,千年前诸侯国之间的故事,真心看不进去。倒是短小紧凑的诗词散曲,是我的最爱。一本唐诗宋词入门鉴赏类的小书,翻来覆去地看。印象最深的,不是老苏清照,而是韦庄一阙《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幼时读过,虽不至怀春之龄,却一直不能忘怀。
大学时读叶嘉莹,看到她写韦庄“谁家陌上堪相许,从嫁甘拼一生休。终古挚情能似此,楚骚九死谊相侔”,评价此词“儒家有择善固执之说,楚辞有九死未悔之言,这首小词虽不必有儒家之修养与楚骚之钟爱的用心,然而其所写的用情之态度与殉身之精神,却确实可以引发读者一种深沉的感动与丰满的联想。”叶先生曾提出过“爱之共相”之说,以为“人世间之所谓爱,虽然有多种之不同,然而无论其为君臣、父子、夫妇、朋友间的伦理之爱,或者是对学说、理想、信仰等的精神之爱,其对象与关系虽有种种之不同,可是当我们欲将之表现于诗歌,而想在其中寻求一种最热情、最深挚、最具体,而且最容易使人接受和感动的‘爱’之意向,当然莫过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是啊,学遍中国文学史,你便会发现,大部分写男女之情的作品,都不是在写男女之情。即使去看流传千古的绘画作品,你会发现,那一幅幅思妇图,寄托也不过是文人幽怨的怀才不遇之心。
话扯远了,回到韦庄。
韦庄,西蜀人,与温庭筠齐名,“花间”派代表作家。说这两个人之前,要先说说花间词人。
晚唐五代的乱世,传统的文化形式日行萎弱,但适应女乐声伎的词,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却获得了发展。尤其是五代十国,南方几个较为安定的割据政权里,统治者既无实力亦无野心统一全国,又没有励精图治长治久安的打算,苟且偷安中,借着声色犬马消遣生平。这时候,便在西蜀和南唐形成了两个词的中心。后蜀人赵崇祚,于广政三年(公元940年)编成《花间集》十卷,收录18位“诗客曲子词”,这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说是诗客,是因为传统文人写诗是正道,“客”这个字,是说填词仅为客串而已,写诗才是正经事。
所以,在苏东坡同学横空出世前,即使以词名世的文人,他们诗作的数量也远远超过词。写《花间集序》的欧阳炯就这么描绘词人:“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案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这一大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那时候文人填词,不过是歌宴酒席间随手给歌伎填的小曲儿。王国维说:“词至后主(李煜)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不过后主不算专业文人,词风格的转变、地位的提高,是后来很久的事了。
回到《花间集》。温庭筠被列在首位,入选作品66首。他是第一个努力作词的人,精通音律,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虽然也偶然有“过尽千帆皆不是”这样的恢弘之句,但大部分词的主人公活动范围都不出闺阁,文风浓稠华丽,流于绮靡,叶嘉莹那句“千古佳人寂寞心”,概括得最精准。
韦庄和他不同,温庭筠绮艳,韦庄清丽,他受白居易影响更深,虽然词作在美学风格上仍不出花间范畴,但是他把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付诸笔下,笔法更为清疏,抒情更为直白,词作亦不再局限于闺房之内,境界便也开阔许多。
韦庄出身京兆韦氏。汉朝时期就有俗谚称京兆韦氏和京兆杜氏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有唐一代,京兆韦氏先后诞生了17位宰相。写出过“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韦应物,便是韦庄先祖。可惜,一场安史之乱,京兆韦氏就此没落。年轻时做过唐玄宗近侍的韦应物都要靠折节入太学读书而谋生,到韦庄出生时,除了曾经光辉的历史,家族已经不能带给他什么实际好处。年轻时,他屡试不第;45岁应举时,正逢黄巢入京,乱世中,他写出了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的长诗《秦妇吟》,时人称其为“秦妇吟秀才”。长安脱困后,韦庄来到洛阳,“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后又南下,在江南各地辗转。十余年后,年近六十的他再次回到长安,这一次,他终于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校书郎,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然而没几年,昭宗被囚,面对宦官当政,他写出了“已闻陈胜心降汉,谁为田横国号齐。”(田横,秦末起义首领,不肯称臣于汉),后来,他入蜀投靠西川节度使王建,被任命为掌书记。朱温篡唐立梁后,王建也在西蜀自立为帝,任命韦庄为宰相,此时韦庄已经72岁。
在西蜀的晚年韦庄,有时候会想到已经灭亡的唐朝,也会回忆起当年在长安的种种。此种心境下,他写下了一组五首《菩萨蛮》词。叶嘉莹专门强调过,这五首词和杜甫的《秋兴》八首一样,阅读次序绝不可颠倒。
这组词中,“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是其中最脍炙人口之句。但这句之前,是“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尽说”与“只合”之间,暗藏多少委屈。韦庄劝自己“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是啊!他的家乡长安还是战乱后的满目疮痍,悲伤之下,他“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最后,他说“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让他名满天下的《秦妇吟》,起首便是一句“洛阳城外花如雪”;而洛阳才子,是自比西汉贾谊。韦庄是大唐名门之后,战乱国破后在西蜀身居高位,生死离别客死异乡之句,不能直说,这借游人游江南、洛阳之词,在字字句句中,显出悲痛彻骨。
后记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久久不能收尾。我坐在电脑前抓耳挠骚半日,始终想不到合适的字句。随手打开音乐播放器,列表随机播放第一首歌,是朴树的《在木星》。“待历经沧海,待阅尽悲欢,心方倦知返。君已尘满面,污泥满身,好个白发迷途人。”几句吟唱,如醍醐灌顶。
白发迷途的韦庄,历经沧海,阅尽悲欢,身居高位却心倦欲返,可他心里的故乡,再也回不去了……
新闻推荐
青海公安微信公号4月22日消息,当日,青海省公安厅召开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大会,宣布李宏亚同志任厅党委书记。青海省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