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孩子到底该不该上培训班?

来源:川江都市报 2021-04-24 00:44   https://www.yybnet.net/

图据新华社

日前,不少家长都把孩子送到了各种培训班,有补习文化课的,也有学习各种才艺的。

有家长认为,让孩子多一点技能,才能不输给别的小朋友,现在竞争这么激烈,没有一技之长是不能在社会生存的;但也有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必要学那么多,快乐的成长最重要。不管是哪种想法,都是为了孩子好,那孩子到底该不该上培训班呢?

正方

培训班:存在即是合理

◎ 杨理

孩子上不上培训班从来都不是孩子自己的事,而是家长帮忙做出的选择。而选择与否,与教育大环境有关。

何谓教育大环境?这是个广泛的定义,很难一句话讲得清。但形态范围上来说,除了学校所学的,家里教的,那孩子从其他什么地方学到什么。回忆早些年,因校外培训班开科不多,家长大多无法选择,或者说不具备选择的必然条件。而近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业业态范围不断扩大,教育从业者花费心思开展更多的校外培训科目,让家长有了更多选择,孩子也有了参与的机会。

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当时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强调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培养孩子,而后,一代人花费多年的时间去尝试、去专研、去体验学习。几乎每个班级中,都能找到几个参与校外篮球、足球、排球、国画、音律、舞蹈培训班的学生,他们因具备特别的技能而变得突出,部分学校也因此划出了“特招生”的名额。上世纪90年代,由专业师资力量组建的培训学校出现,从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或是一对一私教,转变为培训学校开班收生。2010年左右,更多的培训学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除了常规培训科目外,主持人、模特、跆拳道等小众兴趣班出现,且规模愈见庞大。发展至今,课外培训开始囊括英语兴趣阅读班、乐高机器人编程、陆地冰球、儿童高尔夫、马术等。值得注意的是,开大班学大课又有了新的模式,培训班注重10人制左右的小班级,连健身房都特别针对孩子开了一对一私教课,收费略高,但依然有人选。

“教了儿子几天,就是不会轮滑,我腰都快断了,还是送培训班好点”“他爸一个夏天都没教会孩子游泳,教练狠心逼孩子下水,几天就会了,自己教确实不专业”“别人家孩子能读英语绘本了,我儿子字都认不全”……选择报培训班的家长和孩子,其实都有必然选择的理由:培养孩子课外兴趣或专业技能、强身健体、培养毅力耐力和抗打击能力、培养情商和胆识、勇于展示自我、提高自身素养。哪怕是最基本的考虑,就只为了帮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课外时间,将玩耍的兴趣主要投入到有效的学习中。不能否认,以上各类培训班,确实可以教孩子一些课堂以外的东西,课外报班,有何不可呢?

总之,关于报不报培训班,其实就是一个选择而已。培训班明明早已存在我们身边,家长愿意选,孩子愿意学,为什么非要刻意说它不合理,不可选呢?

玉不琢不成器 让孩子的童年累一点吧

◎ 方霞

近日,电视剧《小舍得》正在热播,剧里两位妈妈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引发众多家长热议。到底该不该把孩子“逼”成学霸,答案是肯定的。

从上学起,家长和老师都在告诉我们“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改变人生”。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父母心中的“痛点”,再怎么“佛”性的家长,面对孩子的低分数都难以保持脉脉的温情。剧中南俪就是一个例子,原本抱着让孩子轻松成长的快乐教育理念,但在孩子成绩下滑后,不得不踏上各种培训之路。

在中国,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教书育人,更多时候是在进行选拔,一旦有了选拔,就会有淘汰。为什么从小学开始,家长就要送孩子去各种培训班,因为初中进名校要自主选拔,选拔意味着学校要择优录取,为了拉开分数选到优生,试题往往会拔高甚至超纲,比起那些早有准备参加过补习培训的同学,平时没有课外拓展的同学明显会吃亏。如果中学进不了名校,往后再想上985、双一流的大学则更难;进不了名牌大学,今后想找一份满意工作就更不容易了,这就是家长们面对的现实。

如今,走在大街上,各种校外补习班比比皆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各式各样的补习机构,比如奥数班、英语班。成绩好的孩子要上补习班,是为了更上一层楼,保持领先。如果一个孩子跟不上学习进度,不采取补救措施,毫无疑问,这个孩子的成绩将会差到什么地步。为了孩子花多少钱家长都不在乎,毕竟大家都知道通往清华北大的路都是用卷子铺就的,你不补别人也会补,谁又忍心看着孩子长大后沦为平庸呢?

玉不琢,不成器。如果想要孩子在择业时有更多选择,那就让孩子的童年更累一点吧!

反方

逼孩子上兴趣班,甚为不妥

◎ 李荣泰

孩子不想去兴趣班了,要不要逼他去?千万别!理由有四:

第一,兴趣不是逼出来的。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时,从中获得了愉悦,于是产生兴趣;如果是被逼做这件事,他必定无法从中获得愉悦,也就无法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做一件没有兴趣的事,无非是完成任务,既不能保质量,也做不到创造性,更无法培养出审美和情趣来。

第二,不利于亲子关系。父母老是逼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一旦他意识到内心的抗拒时,就是叛逆的开始。继而,在其他事情上,即使他知道你是对的,他原本也愿意去做,但仍然会十分抗拒,甚至会发展到抗拒你的一切言语和行为,或者偏要做你不让做的事。到那时,不光是兴趣培养这件事,其他教育也会因此而事倍功半。

第三,对高考帮助甚微。尽管抱着“高考能加分”的思想送孩子去兴趣班的家长越来越少,但仍占相当比例。今年央视就专门做了一期批评节目,《艺术考级需规范,不可过于“功利化”》节目指出,艺术类学习如今呈现出功利化的“应试”趋势。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为了愈发体现公平,加分条件终会越来越“苛刻”;毕竟,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条件上培训班、去“考级”。再者,被逼着学,也难以学到越过加分门槛的水平。

第四,浪费了宝贵时间。现在孩子的作业够多了,还被逼着去上兴趣班,轻则疲惫不堪,重则两头学不好。更重要的是,在浪费的时间里,他可能错过了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感兴趣的事,他会自己去做,并坚持做,不用谁来逼。

实际上,家长应该充分尊重孩子,除了原则上的问题,什么都不应该逼迫孩子。不要拿“孩子还小不懂”作为理由,他不懂的只是社会公德、法律法规这些成人世界的规则,对什么事情没兴趣,他肯定比你清楚。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毕竟那是他的人生,不应该去承载你的梦想。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 周菁

最近一部名叫《小舍得》的电视剧热播。为什么热?因为他戳中很多家长的痛点——起跑线之争。

起跑线之争,最直白的呈现方式,就是家长给孩子报的各种培训班,不仅是语文数学英语这样的学科类,也有舞蹈乐器体育这样的素质类。现实情况是,很多孩子的周末时间就是被花样繁多的各类培训班所占据了。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都可以理解,但这样填鸭式的培训效果好吗?不知道家长们在给孩子报培训班之前会不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没有,只是凭着“我觉得”而让孩子去学,恐怕最终会是“强扭的瓜不甜”。

或许对大多数家长来说,让孩子学这样学那样,其实只是怕孩子落在后面,也是“被绑架”。但家长们换位思考一下,即便是成人,被强迫做不愿意做的事,也会有抵触情绪,而在这种情绪之下,达到的效果如何就不言而喻了。所以,笔者认为,强迫孩子去上自身不感兴趣的培训班,大概率是人到了心没到,最终收获的或许只是家长的安心。

当然,这里并不是对孩子上培训班完全否决,而是指应该依据孩子的兴趣和意愿去选择,不能强迫。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统一的产品,而是各有各的特点,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孔子曾说过,要因材施教。既然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那就应该依据孩子的兴趣,发现他们的特长之处。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激情,才会发现其中的乐趣,才能坚持走下去。

新闻推荐

疼痛不要忍 向癌痛说“不”

本报讯许多晚期癌症患者都有过“忍痛”的经历。使用止痛药会上瘾吗?是否只有剧烈疼痛时才需使用?应该如何正确使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取缔非法社会组织2021-04-24 00:54
评论:(孩子到底该不该上培训班?)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