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网民潘某某在某短视频平台发布“新冠疫苗致人死亡”的评论消息,引起群众恐慌。日前,潘某某被依法行政拘留7日。
“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半个地球。”耸人听闻的内容、蛊惑性的语言,造就了谣言的“吸睛”特质,当它通过熟人口口相传,或借助微信等传播载体蔓延,其传播力和破坏力呈几何级数增长。尤其涉及新冠疫苗的谣言,因其高社会关注度,往往“跑”得更快、更远。这不仅会引发焦虑甚至恐慌情绪,还会迟滞国家“免疫长城”的早日建成。
当前,在一些乡村,就有村民表示:打疫苗,不着急,再等等看。村民的“等”和“看”,就与这些谣言推波助澜有一定关系。从“中国防疫形势好,不用打疫苗”“病毒会变异,疫苗打了也没用”到“新冠疫苗可能会致癌”“打新冠疫苗会改变人体基因”,有关疫苗的谣言之所以层出不穷、“圈粉”无数,不仅与民众缺乏辨识真伪信息的素养有关,也与相关部门对这类谣言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处理不到位有关。
一个谣言越是对人们重要,而人们对事件的了解又越是模糊时,就容易为人所相信。注射新冠疫苗的重要性、急迫性自不待言,但因缺乏科学常识、获取权威信息的渠道不畅等原因,部分群众对疫苗的认知少之又少,造成了一部分人对疫苗安全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
谣言应止于智者,更应该止步于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从“疫苗有害论”的传播范围可以看出,基本的医学常识有待深入普及,更多权威信息需要及时发布。虽然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意识到了这一点,纷纷请出疾控专家以权威可信的知识与研究进行辟谣,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部门在这方面还要再加一把力。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那里基础设施薄弱、信息相对闭塞,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偏低,防疫意识的培养、防疫知识的积累,更有赖于政府部门、专业人士、新闻媒体等形成合力,把权威信息及时、准确地送到他们身边。
此外,权威信息本身往往是枯燥的,容易产生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感觉,远没有谣言更容易吸引眼球,这需要政府部门用更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更丰富灵活的沟通手段,帮助群众增强辨别真伪的能力,进而全面提升疫苗认知水平。
基层干部带头接种疫苗,是另一种形式的权威发布。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打疫苗,是胜过语言的动员,也是潜移默化的引领。
当下的疫苗接种工作,与疫情防控工作一样,对基层治理能力也是一场大考,各地只有确保权威信息始终跑在谣言的前面,真正打消观望者对新冠疫苗的疑虑和误解,尽早接种,才能让“应接尽接”成为现实。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记者陈旭)记者4月25日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获悉,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近期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校外教育培训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