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乐之者还比不上痴之者,“性痴者,志必达”。“痴”是理性的尖锐,是感性的温柔。唯有痴者才能日益精进,达成所愿。
心有所痴者,一腔孤勇置身于无我之境。黑格尔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而那些人也注定无法拥有探索、发现的潜质,终其一生碌碌无为。司马光一生笃诚好学,关心国家命运,立志为统治者编写一部能够“以资借鉴”的史书。王安石变法,司马光辞官回到洛阳,就闭门专心编写《资治通鉴》。为了这一部巨著,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除了采用历代的正史之外,还参看各种历史著作三百多种。一共花了十九年时间,才把这部著作完成。在整整十九年时间里,司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著作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到《资治通鉴》完成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齿大多脱落了。司马光一腔孤勇专注于史书编写,不可谓不痴,但其所著长篇巨制《资治通鉴》,文字优美,格调古雅,自成一体,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物,终其一生也不后悔,因为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心有所痴者,乐此不疲于思考。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得道之人的形态时,是这样描述的:“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纯纯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痴迷于求真求善者仿佛都有一个特点:孤独。如执经叩问的宋濂,用文章唤醒国人的鲁迅,皈依佛门的李叔同等。鲁迅先生短暂的一生大多是在孤独地思考人生,思考社会。他对现实的责任感异常强烈和苛刻,他想改变这个世界,却又自知无能为力。另外,他的思想或许因为过度敏感、先锋和独立,因而少有应和者。但是,他痴迷于用他的笔揭露批判,时时提醒我们反思社会和人生的弊病;他的批判精神引领着我们,成为指引我们国民性向上向善的路径。这样的人并不是外人所说的苦行僧,而往往是在思考中自得其乐。这样的人并不是常人所认为的无趣,而常常是一种对自己真正的尊重。在他们的心目中,真理是最高的荣誉,是最终的目标,也是最踏实之所在。而追求真理的过程正是痴迷的过程。因为,热爱可击退所有的孤独。人类最高级的孤独感来自于专注热爱的事物。
心有所痴者,精益求精而后铸造辉煌。电影《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痴迷于自己的角色,甚至到了“不疯魔不成活”的地步,也正因“执迷不悟”,他才把自己锻造成众人追捧的名角。因为所爱,所以痴迷;因为痴迷,所以专注;因为专注,所以容易取得成功,成功又会带来自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放眼当下,我们的学习任务如此繁重,有的人叫苦不迭,有的人选择放弃,与其埋怨生活不如静下心来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一个人一旦喜爱一件事物达到极致,不仅会忽略身边的东西,更会忽略“我”的存在。达到痴迷的状态,即使世界纷纷扰扰,都与我无关。老子云:“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唯有如此,才能在忘我的天地里翱翔,成就精彩的自己。
性痴则志凝,志凝则无骛。情之所钟,心之所向,纵使金石,也雕琢成精彩的形态。心有所痴,专注于学习和工作,必将达成所愿。
指导教师:邵长兰
新闻推荐
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施战军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艰难历程的映现
《世纪母亲》讲述了一位生长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女性,不识字,没文化,没有传奇的经历,却在战火纷飞、暗无天日的时代,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