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时常有农产品难卖的新闻见诸报端,有些地方甚至隔几年就遭遇一次滞销难题。借助一次直播带货、一次爱心采购,或许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在市场波动面前,农民更需要可以长期应对风险的“制度法宝”。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不仅涉及怎么种的问题,还涉及保险、物流、基础设施、海关、品牌、市场等诸多领域。从农产品生产的“最初一公里”到农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农业全链条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增产不增收。农业发展链条不会因为部门职责界限而被硬生生地切割开来,这意味着,农业发展需要有“全链条思维”,相关部门需要破除部门界限,全链条服务好农民和农业。
过去一段时间,由于部门界限,不少地方的农业部门只管生产,只关心“怎么种得好”的问题,认为“怎么卖出去、怎么卖得好”是其他部门的事。可事实上,不少地方有好东西却叫不响,或是好不容易打出去的牌子又被山寨,或是菜贱伤农、果贱伤农时有发生,往往是因为农业发展全链条中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不过,一些地方已经做出了有益探索。记者近日在广东徐闻采访了解到,经历2018年菠萝滞销之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针对菠萝销售难问题,探索建立了“12221”市场体系,即建立“1”个农产品的大数据,以大数据指导生产引领销售,组建销区采购商和培养产区经纪人“2”支队伍,拓展销区和产区“2”大市场,策划采购商走进产区和农产品走进销区“2”场活动,实现品牌打造、销量提升、市场引导、品种改良、农民致富等“1”揽子目标。
不难发现,徐闻“12221”市场体系建设举措,覆盖了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打破了“农业部门只管生产”的固定思维,农业部门参与到建设农产品大数据、培养销区采购商和产区经纪人队伍、拓展销区和产区市场、策划采购商走进产区和农产品走进销区活动等环节,大大推动了产销对接。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随着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程度越来越高,对相关部门的要求和期待也越来越高。相关部门更应主动作为,打破部门界限,抛弃“谁的孩子谁抱”的想法,共同发力,解决好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据《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推荐
这是国家对医保谈判药品“进院难”采取的精准“靶向治疗”——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双通道”,满足谈判药品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