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石家庄市桥西区裕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儿童在接种疫苗。 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传染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也是增强儿童抵抗力、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在预防接种的道路上,不少家长却存在误区、走了弯路。专家表示,家长应及时了解疫苗接种的相关问题,确保孩子科学接种,避免以下误区。
误区一:接种了疫苗就肯定不会患病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保健科主任王琳提示,疫苗只对特异性病原体类别预防,不包括所有的型别。预防接种虽可以保护绝大多数人避免发病,但任何疫苗的保护率都不是100%。此外部分接种者可能会由于个体的特殊原因,如免疫应答能力低下等因素,导致接种后疫苗免疫失败。
误区二:疫苗都必须严格按规定日期接种
很多疫苗都需要多剂次接种,在说明书中通常会明确不同针次之间的时间间隔。“这个间隔是最短需要间隔的时间,即不能提前接种,但稍微推迟是可以的。如能完全按照时间间隔接种是最佳,有些孩子在规定的时间点可能正好身体状况不佳,不适宜接种,推迟接种不影响接种效果。”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吕华坤说。
误区三:免疫规划疫苗是国家规定的疫苗,一定比非免疫规划疫苗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疫苗分为两类: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为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实行免疫规划制度。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居民,依法享有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权利,履行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义务,并且可以自愿自费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
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哪个更好呢?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所所长刘艳表示,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对于疾病防控同等重要。
误区四:接种疫苗会有副反应,疫苗能不打就不打
疫苗作为一种抗原进入机体后,机体会产生一系列反应,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在数以亿计的接种人群中,预防接种后的副反应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却非常罕见,且大多数反应是轻微一过性反应。
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副主任马扬说,疫苗接种完毕后,家长要注意按压接种部位至医生规定时间,同时在规定区域休息留观半小时,观察孩子的体温、精神状态、接种部位情况等。
误区五:孩子是过敏性体质,不能接种疫苗
通常疫苗都有接种禁忌症,如果在接种疫苗时有相应禁忌症就不适合接种。但禁忌症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暂缓接种,一种是绝对禁忌接种。
绝对禁忌症则更有特异性,如鸡蛋过敏不适宜接种流感疫苗,具体疫苗的禁忌症要以疫苗说明书为准。
专家提醒,所谓“过敏性体质”不是疫苗接种的禁忌症。对已知疫苗成分严重过敏或既往因接种疫苗发生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及其他全身性严重过敏反应的,禁忌继续接种同种疫苗。但还需注意部分疫苗有特殊禁忌,如流感疫苗可能存在微量的鸡胚蛋白,所以对鸡蛋过敏的人不能接种流感疫苗。
误区六:有些疾病越来越少,就没有必要预防接种了
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急诊主任曾赛珍指出,有些家长认为部分疾病,例如脊髓灰质炎病例逐步减少,孩子就不需要接种该疫苗了,这是不对的。
小儿麻痹症学名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随着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提高,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盲目停止给儿童接种疫苗,以免出现传染病感染率回潮。
(据新华社作者:黄筱 侠克)
新闻推荐
深圳赛格广场大厦出现振动 具体原因还在调查 大厦主体结构安全
现场工作人员正在检测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官方微博消息,5月18日12:31至13:00左右,赛格广场大厦出现振动现象。大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