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百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第二季开播。《山河岁月》纪录片选取党史上100个重大事件、关键场景、重要人物,按照时间分为四季:第一季从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到西安事变之前,共22集;第二季从西安事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共22集;第三季从1949年到党的十八大之前,共30集;第四季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故事,共26集。其中,正在播出的《山河岁月》第二季主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英雄画卷。该片总导演、总撰稿夏蒙表示,这部纪录片在策划之初就有一个考虑,在形式上借鉴了司马迁的《史记》,要做一部纪传体的文献纪录片,在中共百年党史中凸显人的作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人情的冷暖、人性的光辉中,注入历史的细节,以史传人、以人叙事。所以在每一集25分钟的节目里,我们会讲五六个人的故事,对这个人物可能是相对完整地介绍,也可能只是叙述这个人在某一个事件当中所起的作用。”
选材: 150个人物,看其在历史中的作用
《山河岁月》第二季的时间节点是从西安事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土地改革。在22集的篇幅里,片子讲述了一百五十多个人的故事。如何选择这些人物?对此夏蒙表示,需要根据这个人物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有的人只是谈到他某一方面发挥了作用,而有的人物,片子则会重点讲述他们对历史的贡献,特别是对那些被列入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的历史人物,在片中所用的篇幅可能会更多一些。
夏蒙以《古城风云》这一集举例,片中对西安事变之前,对张学良、杨虎城产生影响的人物一一做了介绍,因为是这些人物促成了张学良、杨虎城思想的转变,使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表示认同,这才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在这期间不是一个人起了作用,而是许多人共同促成了他们思想的转变。”比如高福源,他只是西北军中的一个团长,但在被俘以后,他亲眼见证了红军在经历两万五千里长征之后,还有如此之强的战斗力,从心里感到钦佩,自告奋勇回去做西北军的工作。作为败军之将,他去见张学良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少帅给人的感觉是喜怒无常。但后来张学良却主动驾机前往洛川面见高福源。而掌握了红军的一手资料,也增加了张学良与共产党打交道的信心。“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无法一一展开这些人物的细节,有些人物只能是点到为止。”
角度:
增加第三方国际视角
抗战时期的中国,一直有一批国际友人关注着延安,《山河岁月》也加入了第三方的国际视角。其中,《观察延安》通过卡尔逊、史迪威、谢伟思对延安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印象,以“第三只眼睛”看待红色中国,为今人留下国际视角下的特殊记忆;《不远万里》一集中,中国人民熟悉的白求恩、马海德、林迈可等国际友人的故事一一呈现;《红色中国纪事》讲述著名纪录片导演伊文思、战地记者卡帕、美国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法国摄影家布列松在中国的经历。
在夏蒙看来,《山河岁月》这样一部讲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和风云岁月的纪录片,不能只是一个视角来叙述,必须有多元的视角。“比如在《观察延安》以及《红色中国纪事》里,通过一批国际友人对中国的报道和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特别是跟中国共产党打交道的观感,有力佐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关于这一点,伊文思、哈里森·福尔曼等人,都非常清晰地表达了这个意思。比如哈里森·福尔曼就在美国的一些报刊上撰文,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好感,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资料:
很多历史文献首次出现在观众的面前
除了梳理、记录历史脉络,在《山河岁月》中也出现了不少珍贵的影像资料。有些抗日战争的历史影像来自海外,也有一些是第一次披露。比如《观察延安》这一集里,出现了卡尔逊和史迪威将军的一些历史影像,还有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以及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历史影像都是以往很少见到的。夏蒙说,一些国内的纪录片同行和海外的朋友帮《山河岁月》找到了这些珍贵的影像。
《山河岁月》第二季的时间跨度是从1936年至1949年,这13年是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这个时期有一批西方的记者为了报道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主战场,纷纷来到中国,他们当中有荷兰纪录片导演伊文斯,有著名的战地记者卡帕,还有哈里森·福尔曼以及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等。他们用镜头记录了这个特殊年代里的中国,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用镜头捕捉了许多精彩的瞬间。据夏蒙介绍,为了获得这些精彩的照片,剧组从国外的一些大学和图书馆里找到了这些照片的原版,并将其中一些用到了这部纪录片当中。
CCTV-1综合频道20:00档、CCTV-9纪录频道21:00档播出。
刘玮 据《新京报》
新闻推荐
8月25日,北京市召开“双减”工作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新学期北京市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