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故乡、可敬的父母:
我考上大学那年,那个飞雨的清晨,我第一次背上去远方求学的行囊与故乡告别。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到离家千里的天津去上大学。父亲那个时候已经去世一年了,母亲便领着妹妹送我去车站坐车。母亲没有很高的学历,但一个高中生也算是文化人了,在路上,她一遍又一遍地嘱咐我好好
故乡渐渐地远了,那烟雨中美丽而幽静的倩影开始变得模糊。我久久地凝视着,直至她在我的视野中由一条线变成一个点并消失在天地之间。心中一片空旷,眼里有种炽热的液体在涌动。朦朦胧胧的烟雨之中,我仿佛听见故乡那亲切的慰言。她说:“你走吧,到外面去,去追寻你心中的梦想。”我也在心底默默地应许到:“你等着,我将带上你深沉的嘱托去远航,只为将来能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开出明艳的花朵。”就这样,我飞向了外面的世界,但对故乡的那份深情眷恋却埋藏于心。
故乡不是诗刊,但每一页都排满了诗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丝线又何尝不是一道牵引,让你无论身处何方,都忘不了故乡的方向,忘不了回家的那条羊肠小道。日暮乡关何处是?夕阳下,晚风中,独在异乡为异客,让你一眼望穿的便是,那里有母亲倚着门框的念想,有炊烟里裹着的饭香。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光如水,秋风如丝,总会把你引至故乡月下,让你入神地看着父亲的二胡和毛笔,也让你幸福地品尝着母亲精挑细选的红枣、糯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我们立于世的源头和根本。在对待父母的态度里,往往藏着我们最真实的人品,也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人这辈子,最该感谢的,不是借钱给你的人,不是背后挺你的人,而是给了你生命,抚养你长大成人的父母。人生就像一个双向箭头,孩子从起点奔向终点,父母却在慢慢走向原点。他们也会像小时候我们依赖父母一样,越来越依赖我们。当孩子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已长大成人远离你了。当父母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已不在人世了。有些麻烦欣然接受,总好过过后的痛哭流涕。正如贾平凹在《怀念母亲》中所说:“当母亲与我们告别、与这个世界告别,那种疼痛是锥心刺骨的。”年轻的时候,会嫌父母的唠叨,可是再过几十年,甚至几年,有可能再也听不到了。知感恩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受人尊;受人尊者,必有品。回想父亲深锁的眉头,病痛时的呻吟,离去时的疲惫,都是我脑海里最深的烙印。如今,物是人非,逝者远去,父亲,天堂里的您还好吗?我想您,可否听到?我都没有来得及尽孝,您却睡进了黄土。
我的心里,是相思风雨无言的眷恋,是殷红血脉流淌的执念,永生以往,清风不倦。
刘俊忠
2020年4月3日
新闻推荐
□焦淑梅(山西太原)一眼看到付春生的散文集《大地的回声》的封面,就被吸引了。干净的浅蓝,一定是天空的颜色,大海的颜色。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