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 胡弦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胡弦的诗,并不是从字面上理解或一眼望见就能让人进入的诗。它首先需要你在心境上的沉潜,至少是安静时,才适合进入;同时你得有一定的理解基础,就像进入一座山的内部,你得走过一些小径、溪水、虫鸣、野花,然后来到一个入口,当你进去,也许看到了荒芜、混沌、空旷无物,也许在这无物和混沌里看到了一种秩序和富矿,这富矿并不真真实实的是实体在发光,而是你精神的发光体将你照亮,使你在黑暗的洞穴获得独特的光亮里的所见,也许这光亮能将你引向洞外的另一个世界,若不能,至少你前往的途中,到过生命幽深处。
读胡弦的诗集《定风波》,我便有如此感受。此书共五辑158首诗。每一首都值得反复品读与回味。语言的精准、陌生以及在独创性上的音乐性,整体性的跳跃与意义潜伏,关于技艺、修辞等等,使我们获得一种全新的认识和启示。
第一首《峡谷记》可谓奠定了全书的基调。他说,“山谷中,虚无不可谈论,因为它又一次/在缓慢的疼痛中睡着了。”山谷如人生,山谷如宇宙,是空旷的,但山谷里有树木、小草、石头、天空,这些在诗人的眼里是怎样的,以及诗人自身又是怎样的存在呢?
谷底的石头,“像一群/身体柔软的人在晒太阳。/它们看上去已经很老了,但摸一摸/皮肤又光滑如新鲜的孩童。”而时间很慢,“石缝间,甚至长出了小草。/时间,像一片新芽在悄悄推送它多齿的叶缘;/又像浆果内,结构在发生不易察觉的裂变。”这时,诗人出现,“在一面大石坡上坐下来,体会到/安全与危险之间那变化的坡度。”他继续观察,“脚下/更多的圆石子堆在低处。沉默的一群/守着彼此相似的历史。/而猛抬头,有座笔直的石峰,似乎已逃进天空深处。”连续四个对比性的讲述中,充满了矛盾、悖论、博弈,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寓景于思,跳跃到对人生和世界虚无的深刻领会,因为恒久的虚无使谈论毫无意义,或者无能为力,所以还是不要谈论了吧。
“当危崖学会眺望,空空的山谷也一直在/学习倾听:呼啸的光阴只在/我们的身体里寻找道路。/那潜伏的空缺。/那镂空之地送来的音乐。”最初读到这首诗,最迷人的便是这最后的几句,电流划过身体般的体验,欲罢不能。
无论是我们的身体,还是一株植物的,甚至石头的,呼啸的光阴都可无声潜入,并制造空缺(即虚无)。而最关键的,是你能否觉悟并从那虚无和空缺里听见迷人的乐声?这乐声又是什么呢?走到这里的人,必是经过了诗人娓娓铺陈的引导,并破译了重重机关密码方能抵达的。正是这最后几句的魅力促使我回过头去,反复研读整首诗的内蕴,及形式和象征、对比、隐喻等诗艺上的美学。这首诗,开启了阅读全书的美妙体验。
记得胡弦曾写过一首《定风波》,但未收录此书中。而书又以此命名。大概在胡弦看来,世界恒定虚无,从虚无里听见美妙的乐声,恰如在无中来无中去的生命里,读到诗的弦外之音,如在黑暗中被精神光亮了的生命,又光亮了空无宇宙。
(文/王馨梓)
新闻推荐
体形外貌被毛灰白色,鼻镜、眼圈、肛门、耳尖等部位为黑色。犊牛出生时被毛为浅黄色,后慢慢变为白色。中等体形,皮薄、骨细,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