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越 特约通讯员 邱嫣然)养鱼,不在江河湖海里,也不在渠库池塘水田里,而在山地上。这个乍一听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如今已在西区实现。位于西区格里坪镇大水井村九组的大水井村集体经济种植养殖基地,新春里格外热闹非凡。
宽敞的大棚之下,是被平整后的山地,30多个深蓝色的圆形养殖桶有序排列,红色、黄色、青灰色的鱼群在桶中悠游。形态优美的观赏锦鲤受到观赏鱼爱好者的青睐,而品类丰富、品质上乘的食用鱼,正在被一袋袋装上车。“这个荷包鲤鱼真的很漂亮,可以观赏也可以食用。因为鳞片金灿灿的,看着很富贵,来这里参观的游客都喊它‘金色传说’。”村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许孟钦正忙着为购买鱼的游客选鱼。“这里养的鱼有罗非鱼、鲶鱼、鲤鱼、三角蜂等多个品种,而养鱼的水引自金沙江,鱼的品质相当好。”正在捕捞三角蜂的蒋师傅介绍道,“这既满足了食客的需求,又能让大家都挣钱。”
“菜篮子工程”是西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工程,水产品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作为脂肪和蛋白供应源的鱼类水产品,则显得尤其重要。鱼是川菜中最重要的食材之一,由于西区养殖水面有限,不利于大规模农业渔业项目发展,长期靠调购水产品补给供应市场。
乡村振兴,必须产业振兴。2019年,西区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大水井村支两委敏锐察觉到,这或许是村民们致富的一个机会。发展什么?答案是发展渔业。大水井村背靠大黑山,紧邻金沙江,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是发展水产养殖的绝佳之地。但是,随着国家环保政策收紧,各地水库、湖泊、江河等自然水域的网箱养鱼、肥水养鱼等都被禁止,如何解决养鱼场地和用什么方式养鱼成为大水井村支两委需要解决的“卡脖子”问题。
受新冠疫情影响,原本要去武汉一家专业开发智能化设施养鱼、环保型产业化养鱼系统的公司实地考察,变成了“网络考察”。许孟钦说,开展环保型、高产量、集约化的现代化水产养殖模式探索对大水井村来说很有必要。陆基流水养鱼系统具有易建设、投资小的优点,大水井村集体经济正适合这种模式。
“我们村以后可以在山地上养鱼!”这个消息让村民们既怀疑又期盼。
用好山水特色资源,建设“山水灵秀新城”背景下,一个新奇又生态的村集体经济项目在西区大水井村落地生根——鱼花共养生态循环集约化养鱼示范基地正式建成。陆基流水养鱼系统就是在临近金沙江的陆地上,安装大容量养殖桶,用管道将水源引入陆地上的养殖桶里进行养鱼。完成养殖后的水经过处理后由提灌站输送到九组的蓄水池,可以灌溉九组及十组的200余亩蔬菜地。
“不同于在自然水域中进行养殖,这个项目采用‘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循环养殖技术’的养鱼模式,具有高密度、高产量、无污染等特点。”许孟钦说,大水井村养殖还采用圆形内循环高效养鱼系统。该系统对鱼类粪便的收集去除率可达90%以上,其尾水净化系统将收集的养殖污水通过沉淀和生化过滤以后,可用于花卉和蔬菜种植。在离基地几米远的苗圃里,种植着三角梅、凤凰树、炮仗花等10多种花木苗。对养殖尾水硝化处理后,输送到苗圃培养系统,为花木苗生长提供有机肥料,从而实现“养鱼零排放,种花不施肥,渔花循环,鱼花共生”的生态循环目标。
西区政府有关负责人称,走园区农业、智慧农业的道路,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山地上演绎“金色传说”,是大水井村民们新一年致富的希望,也将是西区乡村振兴跃过“龙门”的明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越)春节前,第三方民营检测机构在西区完成了首批52台电梯的检测工作,为电梯“应检尽检”、推行电梯检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