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应该是教育达到的最高境界了。潘晓琴认为,教师充当着并将长久充当着那棵树、那朵云的角色,而她恰是赶赴这个境界的其中一个艰难跋涉者,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创新以“大鱼”引导“小鱼”
潘晓琴是一名语文老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她在班上推行读书活动,一开始尤为艰难,没有几个学生响应。
学习任务重,哪还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拓宽视野?不知道读什么书,没有时间读书,没有兴趣读书,这是大多数同学的想法,也是他们的苦恼,更是作为语文老师的心病。
潘晓琴认为,青春年华不读书,不喜欢读书,只读死书,对高考无益,对人生更无意义。那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潘晓琴在教育名师梅贻琦先生的话语受到启发:“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梅贻琦曾用大鱼与小鱼来形容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潘晓琴想,我要做那尾大鱼,愿意用尽所有的力气,带领小鱼开垦一片海!
践行以阅读改变学生
“我喜欢小说开头父亲教导儿子的那一段话,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那么优越的条件。”“盖茨比总喜欢躲在繁华背后,看起来十分的孤独。”“反复阅读后,会发现书本中的每个人都描绘得丰满、独立……”课间,潘晓琴和几个喜欢阅读的学生,有意将读书笔记内容在同学们面前大声谈论,并分享各自读书心得,吸引不少学生加入。他们还将各自的读后感与班上其他同学分享,一来二去,同学们自愿加入到读书活动中来。
而如今,一周一次的读书活动成为了同学们最盼望的课程。课堂上,讲述者以幻灯片的形式娓娓道来书籍的框架、内容和深意,同学们全神贯注聆听,交流氛围融洽活跃。
即便是升入高等学府,同学们也保持着读书的好习惯,通过阅读,收获了别人没有的乐趣,收获了自信,收获了更美好的自己。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一朵浪花,可以沸腾一片海;应是一束光,照亮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光。潘晓琴认为,教育之事无大小,每件跟学生有关的事,坚持下去,做好榜样。树对树的撼动是教育者一生的主题,也是教育者为之骄傲的荣誉!
新闻推荐
新华社柏林1月14日电(记者乔继红朱晟)德国服务业联合工会14日号召法兰克福、慕尼黑和汉堡等8个机场的安检人员继续罢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