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人工智能(AI)技术的浪潮下,不少智能助手类硬件设备和软件应用应运而生。它们可以与人们通过语音方式进行交互,成为人们的信息秘书与助手。去年,一台名叫CIMON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助理被部署到了国际空间站上(详见新闻视频),开始陪伴宇航员的工作。CIMON由空中客车公司、德国航天中心(DLR)和IBM公司等企业与机构合作研发。由于太空中的失重环境,有着浑圆外观的CIMON可以飘浮在空间站的座舱中,因此也被戏称为“漂浮的大脑”。
CIMON与宇航员的交互是通过天地联动的方式进行的。当宇航员和CIMON交谈时,CIMON将宇航员的语音信息识别为文字信息,利用国际空间站与地面的通信链路将文字信息下传到IBM的云计算系统中,已经完成前期训练的AI系统就运行在这个计算机中。AI将对宇航员话语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宇航员的意图,并生成CIMON对宇航员的回应内容,传回国际空间站。在收到地面处理过的信息后,CIMON通过自己的屏幕和扬声器向宇航员做出语音、图像表情和内容的回应。这个过程虽然看似复杂,但实际上仅需要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只要宇航员不是急性子,完全可以顺畅愉悦地与CIMON互动。在工作中,CIMON可以根据指令在屏幕上显示宇航员工作的待办日程、各项工作的执行步骤,还可以帮宇航员在资料库中找出工作所需的手册。此外,宇航员们还可以和CIMON闲聊,来缓解太空生活中的孤独。
和CIMON一样,即将奔赴国际空间站的太空蜜蜂也是一种个头不大的宇航员舱内助手。它的外形是一个边长约32厘米的立方体,重约10千克。太空蜜蜂能够通过自身的小型旋翼在空间站舱内自主移动飞行,执行不同的工作。当电量即将耗尽时,它还能像扫地机器人一样自主寻找 空间站内安装的专用充电位,为自己补充能量。
太空蜜蜂可以代替宇航员进行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使宇航员能够更专注于创造性的活动。例如,它能够通过扫描RFID标签,盘点跟踪空间站上数以千计的工具和零部件。它还能够替代宇航员在空间站的各个舱段中进行巡视,监视不同位置的温度、气体成分等环境参数,保证空间站的正常运行。对于地面控制人员来说,太空蜜蜂也是他们在太空中的另一双眼睛。他们只需坐在地面的控制室中,就能操控太空蜜蜂到达他们想要检视的位置,通过太空蜜蜂传回的视频数据掌握空间站上的运行情况,监控科学试验的进行。
以往,试验新的航天技术往往要发射一颗专门的试验卫星,成本相当高昂,试验周期也比较长。而太空蜜蜂则能为各类新技术提供低风险、低成本的前期试验平台。研究人员只需将相应技术的试验装置安装到太空蜜蜂上,就能获得在近地轨道上的真实试验环境。一旦试验中出现未曾预想的问题,宇航员可以立即亲自动手帮忙解决。
据《北京日报》
新闻推荐
新华社柏林电(记者田颖)据当地媒体23日报道,进入4月以来,干旱天气导致德国多地发生森林火灾,火险警戒级别高于去年同期,不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