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上月在北京揭晓,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凭借《这边风景》获奖。这是现年81岁的王蒙第一次获茅盾文学奖。1963年,时年29岁的王蒙下放到新疆,在新疆度过了风华正茂的16年,《这边风景》是他在这16年里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1979年,已是45岁的王蒙因创作这部小说得到前往北戴河改稿的机会,而后回到了北京。正是这部作品改变了王蒙后半生的命运,在王蒙人生转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很难想象,一直生活在新疆,还能不能成就文学大师?还能不能扛起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大旗,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小说以新疆农村为背景,从公社粮食盗窃案入笔,用层层剥开的悬念和西域独特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现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图。同时,也反映了汉、维两族人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以及两族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友爱共处,带有历史沉重的分量,又将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塑造得极为生动,悬念迭生,矛盾冲突集中,独具新疆风情,情节精彩,语言机智幽默。
有评论家指出,这部书有巨大的超文学价值,是关于上个世纪60年代整个新疆农村的百科全书。小说通过浓墨重彩的笔法,将边疆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民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地理地望、季节气候、自然景观都作了细腻的描写。新疆生活的各种细节,在小说中可以说是排山倒海,令人目不暇接。于是,作品便获得了不可替代的新鲜律动的活力,从中我们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还可以随着作者笔端回到那个远去的年代,感受那时每一天的阳光、空气、风和云。我对于作者那种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和对另一个民族文化群体的日常生活细节的真实把握,由衷地钦佩。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虽然身处那个特殊年代、以一种被动的身份来到边疆,但是作为一个作家,那种阳光的心境,那种对生活充满永远的敏感、好奇与热情,那种对边疆维吾尔族和各民族人民的真挚情感,对于这一方好山好水发自心底的赞叹。文化的力量才是最具亲和力的,通过作品,我们看到了不同民族的善良的人们,
由心底构筑的善的桥梁,是如何抵达彼此心灵世界。
作品中表现出了一种十足的地气和盎然的生气,在社情、政情之外,更多地表现了民族的风情,地域的民情,美好的人情。这些部分,生机勃勃,生气充沛,构成了作品里最为斑斓多姿的华彩乐章。民族风情方面,如新疆人的说话与对话,华丽中不无饶舌,饶舌中不无幽默;地域民情则如维族人的吃面、打馕,其中有一处写打馕,从炉灶、和面依次说来,津津乐道。抓饭、烤肉、牛杂碎、馕、油搭子、裂巴、酥糖、奶疙瘩、马奶酒、啤渥,各种干果加四季茶饮,王蒙用“文字”的方桌将维吾尔族、俄罗斯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美食小吃一网打尽,香气跃然纸上,他还意犹未尽地公开了这些私房美食的秘方。
风景这边独好,王蒙用精美的文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新疆的窗口。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