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晚,暌违两年的《舌尖2》在观众的期待中拉开大幕。相比于上一季,人文情怀愈加升华,乡愁成为着力渲染的主题,对此吃货们普遍认为,《舌尖2》更人文,不过反而冲淡了美食本身,口水忍住了,泪水没忍住。对此总导演陈晓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食只是我们的出发点,借以看中国社会,才是我们的目的。”
·赞扬 乡愁打动人心 引爆观众泪水
文艺范解说词,精致画面和配乐,《舌尖2》一上来,就显得比第一季更加高大上。《舌尖2》开篇加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用人物故事带出地方美食。四川养蜂人的豆花、香肠、腊肉;归国福建老华侨归乡宴上的萝卜饭;浙江海边渔民为女儿学会捕捞跳跳鱼……第一集《脚步》更强调情感的编织,靠人物故事引出美食。不过相比乡愁情绪完美表达,美食部分略显零碎。第一季播出时,不少观众看完节目就想半夜吃宵夜。不过第二季开播后,更多人表示看出的是泪水,忍住了口水。“《舌尖2》开篇好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着记忆深处的故乡。”“从人开始,叙事起兴,入眼观感,入心情感,美食成为背景,触动灵魂。”“深夜看这个差点看哭了,那份属于中国人朴实的人情味儿,才是中国最珍贵的美味。”
·吐槽 轻美食重人文 主题先行嫌刻意
在《脚步》中,50多分钟的片子,美食数量超过20种,从川渝豆花、秦岭蜂蜜、山东煎饼,再到湖北房县小花菇、浙江红烧望潮等,取景遍布中国东西南北中,甚至还提到新加坡、法国等海外地区,不少网友认为找不到重点,“觉得有些像流水账,转变得太快!”很多“吃货”觉得,由于剪辑节奏快,导致《脚步》对食物的呈现不够丰富,太不过瘾,这一集“脚步”“走得太匆忙”。“大量镜头分配给奔波四方的人,给食物的镜头太少,不给力”。
也有网友觉得,《舌尖2》有些过于轻美食重人文,情感的渲染有点过了头,“编得像走基层,形在意无存,主题之外承受了太多强加的信息和主观设计”。 “《舌尖2》和《舌尖1》相比,美食显得不是那么主要了,突出的是人们的一种情感。”“《舌尖2》似乎更应该叫做《舌尖上的中国人》。”还有网友吐槽,一周播一集也太“抠门”了。
本报综合消息
新闻推荐
上周听一女讲自己的情感故事,一位准新娘吐槽欲购件大衣而未得,还遭未婚夫的非议与鄙薄。当然了,未婚夫妇二人是草根,收入有限,平日的生活节俭得很,那件心仪大衣对他二人来讲,算是价格不菲,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