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爱玲
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从而足见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了。
我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母亲只有初中文化,父亲更是目不识丁,他们从未将家风家训挂在嘴边,却用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了“百善孝为先”。
爷爷在父亲尚未成家时英年早逝,赡养寡母、抚育弟妹就成了父亲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我记事起,每月父亲开工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老家的奶奶邮生活费。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雷打不动,从不间断。1992年左右,因为父母所在的企业不景气,将近两年没有给退休工人开工资,父亲不得不在街头摆了一个修鞋摊子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一年四季,除了雨雪天,父亲都在路边坐着,刮大风也照样出摊。他的那双手宽大、结实,茧子很厚,右手上烙下了很多道深深的磨痕。有一次父亲住进了医院,刚从手术室出来就叮咛母亲,千万不能告诉奶奶,免得她担心,不要因为最近家里拮据就耽误了给老家寄钱。父亲的教诲打小儿就刻在了心里,在我拿上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就分文不留地给了奶奶和姥姥。
如果说父亲用他不屈的脊梁担起了家的责任,诠释了“孝”的含义,那么母亲更是用她的默默温情将“孝”演绎得淋漓尽致。我刚成家的时候,姥姥“老年痴呆”的症状已经不断显现了,常常将大小便排在床上,为姥姥擦身子、洗床单成了母亲每天主要的工作。那时,芒果还是市场上鲜见的水果,有一天我买了两个大彩芒高兴地给母亲送去,一进门却差点儿被一股恶臭熏得吐出来。原来,在母亲去给父亲送水的一会儿功夫,姥姥不仅将粪便在床上堆了一座小山,还用拐棍将妈妈早晨洗净晒在院子里的白衬衣挑下来,盖在她的小山上。看着姥姥如此胡闹,我忍不住要训斥姥姥,妈妈一边制止我,一边麻利地撤掉床单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清洗。我蹲在妈妈身边,泪珠打在妈妈泡在水盆里通红的双手上。
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给了我和弟弟最生动的“家风”教育,只想做也必须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恩父母的付出。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和弟弟的爱人也都拥有良好的家教。弟媳的老父亲临终前,她衣不解带地在父亲身边照顾了20多天,我母亲住院时她又和我抢着给母亲洗内衣,让我很感动。老公更是每天将“老妈”挂在嘴边,一听说哪家餐馆有什么特色美食,哪里风景不错,就迫不及待地带着老人去体验。一有闲暇就买上大包小包的蔬菜、水果、补品去双方父母家里陪伴他们。
良好的家风如同春雨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记得儿子还上幼儿园时,有一年中秋节我下班后拎着月饼往娘家赶,儿子憨憨地比划着,“妈妈,等我上班了,中秋也给你送月饼,送个这么大的。”当年那个小毛头已经长成比我还高一头的小伙子,但是,无论吃什么好吃的,总是第一口要喂给姥姥的习惯没有变。而小侄女每每出门总是寸步不离地跟在姥姥或奶奶身边,搀扶老人时的那份体贴入微让人不得不感慨,“有个贴心小棉袄真好。”
其实,父母用他们朴素的言行还给了我们很多的启迪: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我家虽然没有名门望族朗朗上口的家训,也没有书香门第循循善诱的说教,但是父母用他们无言的教诲,让传统的美德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传承。
新闻推荐
□记者罗双红姬旺芳金秋时节,基层行记者乘着秋风,迎着朝阳,漫步在笼着薄雾的“花牛”果林,绿的叶,红的果,还有扑鼻的果香,让人恍若徜徉在仙境之中。这就是全省著名的“花牛”苹果之乡——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