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34年的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是法国最有代表性的交响乐团之一,也是巴黎所有交响乐团里历史最悠久的一支。
虽是法国乐团,它却是美国指挥大师伯恩斯坦晚年的最爱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乐团与伯恩斯坦录制了一系列经典唱片,包括拉威尔管弦乐作品系列、柏辽兹《幻想交响曲》、弗朗克《d小调交响曲》等,它是近代法国交响乐发展的亲历者,也是纯正法国乐派的继承者。
法国国家交响乐团
1996年,法国国家交响乐团首次访华,作为“96 中国国际交响音乐年”四支受邀乐团之一(其他三支为维也纳爱乐乐团、费城管弦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在北京登台,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乐团上一次来中国已经是2010年,时隔8年,11月3日,在音乐总监艾曼纽尔·克列文带领下,乐团将到访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带来最擅长的法国音乐作品——拉威尔《海上扁舟》、德彪西交响诗《大海》。
克列文
克列文是乐团第十任音乐总监/首席指挥,2017年才履新上任,这也是继1973年法国作曲大师、指挥家让·马蒂农之后,乐团再次迎来法国音乐家出任这一职位。法国名指、法国名团再配上法国名曲,是这台音乐会的看点。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音乐历来充满梦一般的朦胧意境。他的钢琴组曲《镜子》创作于1905年,全曲由《夜蛾》《悲哀鸟》《海上孤岛》《优美的晨歌》《幽谷钟声》五首小曲组成,描绘了从天空到海洋以及钟声等绚丽多彩的图画。作为其中的第三首,《海上扁舟》的旋律仿佛流动的威尼斯船歌,让人不禁联想起摇篮般的海洋以及在波涛中起伏的轻舟。
同样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交响诗《大海》用三个乐章组成的音乐画卷描绘了他对大海的主观印象,丰富多样的和声与管弦乐配器,既让人联想起阳光映照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海,也让人联想起暴风雨中狂怒暴烈的大海,音乐里有风和浪的嬉戏与对话。
此外,乐团还将带来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音乐中洋溢的热情和力量,反映了当时新兴的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显示了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风格,确立了他当时的影响和地位。
受邀担纲钢琴独奏的钢琴家尼古莱·卢冈斯基同样来自俄罗斯。因为5岁仅凭听觉就能完整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卢冈斯基从小有“神童”之称。他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和莫斯科音乐学院,22岁在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上拿下银奖,近期,他成了法国独立唱片厂牌“乐满地”的独家签约艺术家,发行了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专辑,好评不少。
新闻推荐
法国超过9%的失业率为欧洲最高之一,却出现大量职位招人难的现象。英国《金融时报》18日报道,法国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技术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