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亚洲电影大奖上周落幕,最佳影片归属内地导演娄烨的《浮城谜事》,影帝影后则被菲律宾影人夺走,唯一属于香港电影人的只剩下获得“最佳服装造型设计”的《听风者》。作为评委会主席,刘德华对港片在奖项上的失利如此解释:“每一部电影需要的时间都不一样,可能今年香港电影在制作上就集中在一些喜剧和动作片上,所以比较吃亏。”但他的回答也从一个侧面说 明,港片在类型上越走越窄,娱乐多过思考。
无独有偶。第三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将于4月21日颁奖。
但翻开提名名单,媒体几乎众口一词地以“惨不忍睹”来形容。
以12项提名领跑的《寒战》 和《消失的子弹》虽然口碑不错,但与往年的最佳仍有差距,而《低俗喜剧》《车手》《逆战》等获提名的影片则反响平平。香港电影这么多年来还是围绕着几位大导演打转,银幕上也永远靠梁朝伟 、刘青云挑大梁,这样严重的断代更让人不得不替港片忧心。
前几年,最受香港影人关注的是“合拍片”。然而,当一大批香港导演蜂拥北上之后,换来的不是功成名就,而是影迷们深深的失望,甚至有媒体痛斥香港电影的“七宗罪”。另一方面,香港影人也很憋屈,为了迎合内地口味,不得不牺牲港味或生硬地加入他们本不熟悉的内地元素。所 以,现在他们选择放弃内地市场,重振港片辉煌,听起来真是既有志气又有豪情。
然而,选择“合拍”抑或坚守“本土”,这真的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么?确实,情色 、暴力 、鬼片这样的类型肯定无法通过内地的审查制度,但所谓“本土”,就非要如此“重口味”不可么?尽管“香港电影的核心价值”目前仍无定论,但答案肯定不是“低俗”二字可以概括。况且,合拍并不等于要放弃港味,去年的《桃姐》,今年的《西游》,不恰恰是成功的范例么?其实,人们念念不忘的所谓“港味”,并非那些香艳的镜头或是古惑仔的刀光,而是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一盘盘港片录像为我们打开的五光十色的影像世界。想要复兴港片,也绝不是简单走走复古风,重拾那些已死的类型,而更应放眼新时代,在延续港式美学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和创新。
(李俐)
新闻推荐
12月14日 ,在菲律宾南部阿尔拜省的黎牙实比 ,一名男子在巨浪袭来的海岸边奔跑。当日 ,台风“茉莉”登陆菲律宾引发巨浪、洪水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