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的推动下,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加速。“今年以来,银行的理财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收益率都处于下行的趋势,而新发行的理财产品中,净值型产品的占比相对较高。”某股份制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近期,前来咨询购买净值型理财的客户比之前多一些,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接受净值型理财产品。”
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地区部分银行网点发现,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逐步深入,投资者对净值型理财的接受度逐步提升,理财经理的态度也从过去“懒得推”到如今主动推荐。
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加速
自理财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加速,银行理财产品结构已逐渐发生变化。今年新推出的理财产品中,净值型产品占比均有明显提升,部分银行的净值型产品发行已经成为主流。
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统计,6月份发行的净值型理财共980只,较上月增加42.44% 。净值型理财发行量近期保持高速增长。其中封闭式产品763只,占比为77.86% ;开放式产品217只,占比为22.14%。华夏银行、青岛银行、工商银行为6月份净值型理财发行量前三的银行,净值型理财发行量分别为116只、86只、74只,较上月飙升。
在产品期限中,6个月~12个月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最高,为36% ;其次为3个月~6个月期限的产品,占比为30%。可见,净值型理财仍以中短期限为主。6月份发行的T+0净值型理财仅17只。
今年以来,理财产品不管是数量还是收益率都处于下降的态势。融360大数据研究院数据监测显示,6月份银行理财平均预期收益率跌至4.20% ,环比下降4BP,连续16个月下降。银行理财产品共发行9398只,环比减少8.50% ,同比减少16.97% 。由于处于银行理财转型过渡期,理财产品发行意愿仍然较低。
理财经理主动推荐
据了解,以往由于大众对净值型产品的接受度不高,银行理财经理不会主动向客户推介浮动净值型理财产品。但记者近日走访部分银行网点发现,理财经理对于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态度发生转变,从过去“懒得推”到如今“优先推”。另外,期限越长的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越高,最高可达4.7%。
“净值型产品最近卖得挺快,产品一发售当天就卖完。”在位于北京市上地附近的一家银行网点,一位理财经理拿出理财产品宣传单向记者介绍道,“近期,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的数量挺多,上周有6款净值型理财产品已经售完,业绩比较基准在4.6%~4.7% 之间,开放频率为2年和3年,起购金额都是1万元。目前只有一款半年开放一次、业绩比较基准为4.1%的净值型理财产品,起购金额为5万元。”
记者在上述银行网点停留约半小时,观察了理财经理向前来咨询理财产品客户推荐的重点产品。其中净值型产品为第一推荐,结构性存款为第二推荐,高收益的非保本理财为第三推荐。
记者走访其他银行网点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形。在某股份制银行网点,当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让理财经理推荐理财产品时,其表示,“目前大部分产品都是净值型产品,而且业绩比较基准相对其他类型的产品较高。非保本型的产品预期收益率为4.2%左右,结构性存款收益率在3.8%~3.9%之间。”
上述理财经理递给记者一张理财产品宣传单,记者发现排列在前几位的都是净值型理财产品。例如,目前在售的一款净值型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4.65%,1年期开放一次,起购金额为1万元。
在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网点,理财经理向记者优先推荐了净值型理财产品。该理财经理告诉记者:“由于资管新规,目前我行推出的一大半产品都是净值型理财,其中,有一款半年期业绩比较基准在3.9%~4.1%之间的净值型产品,从年初到现在该款产品的平均历史业绩为4.3%,您可以考虑这款产品。”她还表示,“以前很多客户都倾向于购买固定收益的产品,对净值型理财产品不了解,所以我们也不主动推荐。但是随着净值型的产品越来越多,现在很多投资者开始接受该类型的产品,而且购买的人还挺多。”据证券日报
新闻推荐
獐子岛“扇贝饿死”涉嫌财务造假,公司被罚60万,董事长吴厚刚拟被终生市场禁入
记者|李章洪历时一年有余的证监会调查终于有了结果。7月10日晚间,獐子岛(002069.SZ)公告,于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