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柯
日前管理层对科创板上市资格有了新的认定,并根据企业性质分类进行了上市限定。明确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创新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同时禁止房地产和主要从事金融、投资类业务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一度高调诞生的科创板面临新的机遇期,首先是上市资源的正本清源。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哪些公司可以在科创板上市,哪些应该在创业板和沪深主板上市,似乎并不明晰。即便是对科创企业的认定,各方也有偏差。到现在为止,科创板注册制改革上市企业的“新”,只是表现在部分股权结构创新的企业,如九号公司;再有就是尚未盈利的企业,如中芯国际、康诺西、亿华通和寒武纪等。但科创板如何突出“硬科技”,似乎始终有争议。
在新修订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中,科创板的“硬科技”有了新标准,除了金融科技、模式创新企业被限制以外,评判科技属性的标准也由此前的“3+5”指标升级为“4+5”指标,即在“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5项以上”和“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0%或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之外,新增了“研发人员占当年员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这一指标。这个新增指标的意义在哪里呢?管理层的表态是“充分体现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市场的理解就是可能杜绝部分公司突击增加科研费用而出现与科研人员匹配不符的情况,或者直白说就是几千万的科研投入只有几个科研人员,这显然不足以支撑企业可持续科技创新。
从管理层如此重视“硬科技”的程度看,科创板是不是又该重回投资者视线了呢?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科创板虽然肩负“中国版纳斯达克”市场建设的重任,肩负着企业和全社会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对接的重任,也给予了如涨跌幅20%和注册制发行等制度创新,但因为交易门槛的限制,面临流动性枯竭的尴尬。 (下转5版)
新闻推荐
今年一季度A股市场震荡剧烈,最新披露的基金一季报显示,一些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却被投资者逆市加仓。张坤、冯波、董承...